-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甘明月 主治医师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儿童医学中心
-
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轻重不一,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应赶紧就医,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诊治,不宜擅自用药。
2019-12-07 12:38
1.疾病原理: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2.症状较轻:若黄疸程度不重,孩子精神、吃奶良好,可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喂奶次数,促进胆红素排出。
3.症状较重: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应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为配方奶喂养,同时密切监测胆红素值。
4.药物治疗: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巴比妥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
5.光疗:严重的母乳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蓝光照射治疗。
6.定期复查:治疗期间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大多预后良好,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但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遵医嘱进行处理。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