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余家康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级甲等
新生儿外科
-
母乳性黄疸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通常与母乳喂养有关,若黄疸水平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然而,在没有其他高危因素,且黄疸水平较低(如经皮测量值不超过15mg/dl)的情况下,继续母乳喂养通常是安全的。健康无小事,身体不适切莫忽视。及时就医,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2019-12-07 10:52
1.胆红素脑病:高水平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对大脑造成损伤,这是母乳性黄疸最严重的并发症。
2.听力障碍:胆红素脑病可能导致听力受损,需要早期筛查和干预。
3.智力发育迟缓:大脑受损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导致学习能力和智力发育落后。
4.运动协调障碍:长期的脑损伤可能影响精细运动技能和身体协调能力。
5.牙釉质发育不良:高胆红素水平还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导致牙釉质异常。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主要在于高胆红素水平可能导致的胆红素脑病,其后果包括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和牙釉质发育不良。因此,对于母乳性黄疸,应密切监测黄疸水平,必要时及时治疗,以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