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朱翔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性疾病科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途径传播。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个体发展为慢性感染,长期可致肝脏损害,表现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面对身体不适,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嘱,安全有效地恢复健康。
2019-12-11 19:03
1.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如共用注射器、输血等;性传播风险随伴侣感染状态而异;母婴传播发生在分娩时新生儿接触母亲的血液或分泌物。
2.临床表现:急性感染初期常无症状,少数病例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慢性感染者症状隐匿,部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3.诊断标准:依赖血清学检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等指标。
4.治疗策略:急性感染通常自限,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慢性感染需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及干扰素等。
5.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适用于所有未感染人群,尤其是高风险群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均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南,重视个人防护,及时接种疫苗,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