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罗玉君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类型之一,其胆红素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母乳喂养情况、新生儿个体差异、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代谢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看医生,根据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己胡乱用药。 1. 母乳喂养情况:若母乳喂养充足且频繁,可能会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间接胆红素水平相对较高。 2. 新生儿个体差异:不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不同,这会影响间接胆红素的水平。 3. 黄疸出现时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 3 - 4 天出现,此时胆红素水平可能不太高;晚发型常在出生后 6 - 8 天出现,间接胆红素水平可能较高。 4. 胆红素代谢能力: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相关酶活性不足,易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 5. 其他疾病:若同时存在感染、窒息等疾病,也可能使母乳性黄疸的间接胆红素水平进一步升高。 总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因人而异,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值,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24-11-20 12:03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