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科
-
肌肉萎缩可分为神经源性肌肉萎缩、肌源性肌肉萎缩、废用性肌肉萎缩、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和缺血性肌肉萎缩等。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刻就医,遵从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不宜自行开药。 1.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无法正常传导信号,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萎缩。常见疾病有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2.肌源性肌肉萎缩:肌肉本身的疾病引起,如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肌肉细胞受损,功能障碍,进而萎缩。 3.废用性肌肉萎缩:长期不活动或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和锻炼,如骨折后长期卧床。 4.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肌肉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5.缺血性肌肉萎缩:肌肉的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肌肉的代谢和功能,如动脉硬化、血管栓塞等。 了解肌肉萎缩的分类有助于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2024-12-04 2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