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术后 4 个月胆汁仍多,熊胆能补肝吗
患者年龄:23 患者性别:男 病情描述:你好,我是肝包虫病患者。手术做完已经4个月了,胆汁流的还是很多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手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熊胆可以补肝吗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效明 副主任医师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
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手术治疗后胆汁持续较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熊胆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作用,但不能简单认为能补肝。胆汁引流多的原因包括手术创口恢复情况、胆管通畅程度、肝脏功能状态、感染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 1. 手术创口恢复:如果创口愈合不良,可能影响胆汁引流,需要进一步评估创口,必要时采取促进愈合的措施。 2. 胆管通畅程度:胆管狭窄或阻塞会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可能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3. 肝脏功能状态: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影响胆汁代谢和排泄,需检查肝功能,根据情况进行保肝治疗。 4. 感染因素:术后感染会影响恢复,导致胆汁引流异常,应进行抗感染治疗。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恢复能力不同,部分人恢复较慢,需要耐心观察和治疗。 对于肝包虫病术后胆汁引流多的情况,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建议自行使用熊胆等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024-12-04 18:46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竺康强 主任医师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一级
儿科
-
阿苯达唑为一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临床可用于驱蛔虫、蛲虫、绦虫、鞭虫、钩虫、粪圆线虫等。在体内代谢为亚砜类或砜类后,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或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的产生,使寄生虫无法存活和繁殖。用法用量 口服,驱钩虫、蛔虫、蛲虫、鞭虫,0.4g顿服。2周岁以上小儿单纯蛲虫、单纯蛔虫感染,0.2g顿服。 治疗囊虫病:每天15~20mg/kg,分2次服用。10天为1疗程。停药15~20天后,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一般为2~3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治疗。 其它寄生虫如粪类圆线虫等,每天服400mg,连服6天。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服药前不需空腹或清肠,可嚼服、吞服或研碎后与食物同服。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 阿苯达唑为一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临床可用于驱蛔虫、蛲虫、绦虫、鞭虫、钩虫、粪圆线虫等。在体内代谢为亚砜类或砜类后,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或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的产生,使寄生虫无法存活和繁殖。用法用量 口服,驱钩虫、蛔虫、蛲虫、鞭虫,0.4g顿服。2周岁以上小儿单纯蛲虫、单纯蛔虫感染,0.2g顿服。 治疗囊虫病:每天15~20mg/kg,分2次服用。10天为1疗程。停药15~20天后,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一般为2~3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治疗。 其它寄生虫如粪类圆线虫等,每天服400mg,连服6天。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服药前不需空腹或清肠,可嚼服、吞服或研碎后与食物同服。
2024-12-04 18:46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伊莉 主任医师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血液内科
-
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手术治疗后胆汁引流情况需密切关注。熊胆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作用,但对于补肝的效果并不确切。胆汁引流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手术创口恢复情况、胆管通畅程度、肝脏功能恢复、饮食及个体差异等。 1. 手术创口恢复:若创口愈合不良,可能影响胆汁引流,需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2. 胆管通畅程度:胆管存在狭窄或阻塞,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必要时可能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 肝脏功能恢复:肝脏自身功能未完全恢复,影响胆汁代谢,可通过肝功能检查评估。 4. 饮食:术后饮食不当,如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多,也可能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恢复能力不同,恢复时间有长有短。 总之,肝包虫病术后胆汁引流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议及时就医复查,明确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不建议自行使用熊胆等未经科学证实有效的方法。
2024-12-05 03:31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肝包虫病?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是由棘球蚴绦虫(犬绦虫)的蚴虫(棘球蚴)侵入肝脏而引起的寄生虫性囊性病变。为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分为单房性包虫病(包虫囊肿)和泡状棘球蚴病(滤泡型肝包虫病)两类。前者多见,分布广泛,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牧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但以学龄前儿童最易感染。当人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即被感染。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精和由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泡状包虫病,前者约占85%。棘球蚴可在人体各器官生长,但以肝脏受累最为常见,约占70%,其次为肺(约2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