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 13 年后贫血如何治疗?
洪大夫你好,我是新乡的病人,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13年,现在贫血,该这么治疗?如果方便的话,留个电话号码,我电话咨询您,谢谢!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冯海峰 主治医师
江苏靖江市太和医院
一级甲等
眼科
-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脾切除后出现贫血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造血原料缺乏、失血、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免疫功能改变等。 1. 造血原料缺乏: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缺铁性贫血可补充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巨幼细胞贫血可补充叶酸、维生素 B₁₂。 2. 失血:可能因胃肠道慢性失血导致,需要明确出血原因并治疗,如胃溃疡出血需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3.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需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必要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 4. 溶血性贫血:完善相关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等,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5. 脾切除后免疫功能改变: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剂。 总之,脾切除 13 年后出现贫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均衡饮食,定期复查。
2024-09-22 22:56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LD)由Wilson(19l2)首报,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以豆状核、肝、肾和角膜铜沉积表现的各种 异常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约为15~30/100万。基因频率约0.003~0.007,杂合子频率稍大于0. 01。本病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的大宗资料报告,根据广州中山一院神经科1981~1991年神经遗传专科门诊957例初诊病例分析,WD共97例,占10.14%,居全部单基因遗传病的第2位,可见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