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谢芳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类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包括谷草转氨酶升高。影响因素主要有胆红素代谢异常、肝脏功能发育、母乳成分、个体差异、合并其他疾病等。健康无小事,身体不适切莫忽视。及时就医,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2013-12-10 18:58
1.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可能间接影响肝功能。
2.肝脏功能发育:新生儿肝脏发育尚不完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易出现黄疸及相关肝功能指标异常。
3.母乳成分:母乳中可能存在抑制胆红素代谢的物质,加重黄疸,进而影响肝脏。
4.个体差异:不同新生儿对母乳中成分的反应不同,有些可能更易出现肝功能指标变化。
5.合并其他疾病:如同时存在感染等其他疾病,会增加黄疸对肝脏的损害,导致谷草转氨酶升高。
总之,母乳性黄疸有可能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但并非绝对。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苯巴比妥钠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茵栀黄口服液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