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娜 医师
山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
母乳性黄疸通常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要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发生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暂停母乳、光疗、药物治疗等。 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发生在生后一周内,与母乳喂养不足、新生儿摄入不足有关。此时应增加母乳喂养频率,保证新生儿足够的摄入量。 2.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发生在出生后 1 - 2 周,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可暂停母乳 2 - 3 天,待胆红素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观察黄疸变化: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黄疸的变化,若黄疸持续加重或出现精神萎靡、吃奶差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4.光疗:如果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光疗,以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 5.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母乳性黄疸多数情况下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2024-09-23 23:0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