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田彦素 医师
江苏靖江市太和医院
一级甲等
妇科
-
母乳性黄疸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母乳喂养方式、母乳成分、新生儿肝脏功能、肠道菌群、遗传因素等。 1.母乳喂养方式:如果母乳喂养不规律,可能导致新生儿摄入母乳不足,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引发黄疸。 2.母乳成分:母乳中某些成分可能会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使胆红素代谢减缓。 3.新生儿肝脏功能:新生儿肝脏发育尚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相对较弱。 4.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影响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 5.遗传因素: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遗传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胆红素代谢的能力有所不同。 总之,母乳性黄疸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2024-09-26 16:2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崔传波 副主任医师
临沂静脉曲张医院
其他
眼科
-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2024-09-26 17:57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