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谢芳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
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灰色且有息肉,可能是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疾病。其成因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问题、胃黏膜损伤等。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请立刻就诊,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2018-07-30 07:30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和萎缩,导致胃黏膜颜色改变和息肉形成。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会刺激胃黏膜。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此类疾病的风险。
4.自身免疫问题: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胃黏膜细胞,引起炎症和萎缩。
5.胃黏膜损伤:长期服用某些药物、酗酒等导致胃黏膜受损。
对于胃黏膜灰色和息肉的情况,应先进行病理检测明确息肉性质。若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一般定期复查胃镜。若是腺瘤性息肉,需密切关注或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硫糖铝保护胃黏膜,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
总之,发现胃黏膜灰色且有息肉时,不必过度恐慌,但要重视,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复查。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孙平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第一类为再生性胃息肉,发病较常见,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倾向于发生在胃炎的部位,多发性占多数,直径平均1cm,其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由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被复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象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样的血管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及肠化生不典型。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第二类为胃腺瘤。此病为真性肿瘤性腺瘤,包括腺瘤性息肉和乳头状及绒毛状腺瘤,胃腺瘤比胃癌远为少见,发生于胃部的粘膜上皮,大都由增生的胃粘液腺构成。
2014-03-05 05:57
(1)腺瘤性息肉即息肉状腺瘤,发生于胃粘膜的各处,幽门区约占一半,为胃腺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常为广基无蒂,也有时有蒂,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径一般约2cm,镜下结构为排列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体扩张成囊状的偶见。腺体被复单层柱状上皮,排列较密,细胞浆少,粘液分泌活性减少,核深染呈柱状,体积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常见有肠上皮化生于腺体中,间质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而其中可见有程度不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发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到,肉眼观察可呈乳头状及绒毛状,常为广基无蒂,镜下结构为柱状上皮细胞被复分支状含血管结缔组织索芯组成。以上两类腺瘤常混杂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常有腺体异型性增生,甚至发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异型性增生的腺体表现在腺上皮由高柱状变为低柱状,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减少,嗜酸性胞浆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排列不规则,在发生原位癌时,以上所述异型性变化加重并同时出现腺体生芽及表现腺体背靠背。
(3)胃的特殊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共同存在。
没有伴随肠息肉病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区的胃上部,为无蒂和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在P-J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