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科
-
肌肉萎缩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症,其成因众多,包括神经源性、肌源性、废用性、营养性和缺血性等。了解这些成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至关重要。行用药存在隐患,身体出现不适时,请务必咨询医生,科学治疗。
2014-05-30 19:52
1.神经源性:当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等,会影响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肌肉萎缩。常见的疾病有脊髓灰质炎、神经炎等。治疗通常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1 等,以及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2.肌源性:肌肉本身的病变,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会使肌肉纤维受损,引发萎缩。治疗可能涉及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药物,以及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3.废用性:长期卧床、骨折后固定肢体等导致肌肉活动减少,会引起废用性萎缩。这种情况需要在病情允许时尽早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来恢复。
4.营养性: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等营养问题,会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和生长,造成萎缩。改善饮食结构,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关键。
5.缺血性:血管病变导致肌肉供血不足,也可能引发萎缩。治疗重点在于改善血液循环,可能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
总之,肌肉过度训练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肌肉萎缩,但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适度性。如果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