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唐劭年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铜代谢障碍导致,可引起肝硬化和脑部基底节损害。反复发作多与治疗不规范、未严格饮食控制等因素有关。如果身体不适,请尽快寻求医疗帮助,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切莫自行用药。
2018-08-31 17:57
1.治疗不彻底:需确保完成足够疗程的驱铜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胺、二巯丁二酸胶囊、二巯丙磺钠等,用药需遵医嘱。
2.饮食未控制:避免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坚果等。
3.未定期复查:定期监测血清铜、肝功能等指标,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4.合并其他疾病:如感染等,应及时治疗。
5.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肝豆状核变性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查找原因,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以控制病情。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宋长辉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全科
-
低铜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甲壳类、坚果类、豆类、巧克力、猕猴桃、库尔勒香梨、动物肝脏、血液等。禁用龟板、鳖甲、珍珠、牡蛎、僵蚕、地龙等高铜药物。
2014-11-28 15:03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LD)由Wilson(19l2)首报,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以豆状核、肝、肾和角膜铜沉积表现的各种 异常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约为15~30/100万。基因频率约0.003~0.007,杂合子频率稍大于0. 01。本病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的大宗资料报告,根据广州中山一院神经科1981~1991年神经遗传专科门诊957例初诊病例分析,WD共97例,占10.14%,居全部单基因遗传病的第2位,可见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