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秋锋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中医治疗胆汁性肝硬化具有一定的效果,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其作用包括调节免疫、改善肝功能、缓解并发症等。 1. 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茵陈、柴胡、丹参、白术、茯苓等,能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健脾祛湿,从而改善肝脏功能。 2.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足三里、太冲、肝俞等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3. 推拿按摩:对腹部、背部相关穴位进行推拿,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肝脏压力。 4. 情志调节:中医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通过心理疏导,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恢复。 5. 饮食调理:中医主张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 中医治疗胆汁性肝硬化是综合调理的过程,但需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必要时结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2024-10-08 16:49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胆汁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是指由于肝内、肝外胆管疾病导致长期胆汁淤积而致之肝硬化。一般分为肝内胆汁淤积性和肝外胆管梗阻性肝硬化两种类型,前者多为肝内细小胆管疾病引起的胆汁淤积,其中与自身免疫有关者,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后者多继发于肝外胆管梗阻,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胆汁性肝硬化的一种较少见类型,其病变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长期持续的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肝硬化。女性患者约占80%~90%,多为中年以上妇女,一般认为与自体免疫有关。本病属中医学“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范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