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宇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口腔科
-
涎石症是一种发生在涎腺导管或腺体内的疾病,主要由涎液滞留、细菌感染、异物、涎液成分异常等引起。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否手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如涎石大小、位置、症状、患者身体状况等。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刻就医,遵从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不宜自行开药。
2015-08-18 22:02
1.涎石大小:一般来说,较大的涎石,如 1.0×0.6 厘米,自行排出的可能性较小,可能更适合手术治疗。
2.涎石位置:如果涎石位于导管较深部位或腺体内,手术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3.症状严重程度:若患者频繁出现疼痛、肿胀、感染等严重症状,影响正常生活,手术有助于缓解症状。
4.患者身体状况: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也是考虑手术的重要因素。
5.保守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如局部热敷、按摩、促进唾液分泌等,若涎石未排出且症状持续,可考虑手术。
总之,对于涎石症 1.0×0.6 厘米的患者,是否手术应综合评估各方面因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促进康复。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涎石症? 涎石病(sialolithiasis)是由涎腺导管或腺体内形成钙化性团块导致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90%发生于颌下腺,其次为腮腺,涎石病主要症状是阻塞症状:进食时,尤其吃酸性食物时腺体肿大、胀痛,这是因为涎石使唾液不能通畅排出,而唾液分泌又不断增加所致。食物刺激唾液分泌越多,症状愈重。发生于颌下腺时,可伴有同侧舌或舌尖痛,并放射至同侧耳部及耳内。由予涎腺不可能发生完全阻塞;涎液可以逐渐流出,在分泌减少后,涎腺又逐渐缩小,疼痛消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