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晓岚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母乳性黄疸的成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涉及酶的作用、肠蠕动等。应对方法包括继续哺乳、密切观察等。当身体感到不适时,务必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指示进行诊治,不宜自己随意用药。
2015-10-14 10:28
1.成因: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且活性高,可将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胆红素吸收增加。
2.继续哺乳:鼓励母亲继续喂奶,采取多次少量的方式,早发型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
3.观察指标:密切观察患儿的黄疸程度、一般状况、吃奶情况及体重增长。
4.治疗方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黄疸严重时可暂停母乳 24 - 48 小时,配合光疗。
5.药物辅助:必要时可使用苯巴比妥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茵栀黄口服液等,但需遵医嘱。
母乳性黄疸多数预后良好,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但要重视观察和随访,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