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肾病科 > 肾病疾病 > 肾结石 > 正文

不吃早饭不爱喝水引肾结石 教你五招“防石计”

2016-04-28 09:50:39      家庭医生在线

近日,一条关于“宅女腹中取出近400颗胆结石,平时不吃早饭不爱喝水”的微博引起热议,吉林38岁的林女士做手术从体内取出了近400颗石头,其中胆管里有117颗,而据林女士说,她家的生活习惯就是不吃早饭,而且都不爱喝水。肾结石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关,预防结石,平时要多喝水。

患肾结石的病人一般不喜欢喝水

从很多病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很多肾结石患者在初期的症状都不是很明显,只有结石的大小到了一定阶段,人们才会出现泌尿系统障碍。肾结石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导致肾积水,严重的影响人的生命。而患肾结石的病人一般都不喜欢喝水。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人体时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废物,这些废物必须不断地从体内排出,人体废物的主要排泄器官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除了担任“排污”任务外,还负责有益物质的吸收工作。肾脏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血液流过,由肾小球负责“过滤”,污物和杂质由它滤出来,“合格”的血液则重新流回体内去。正常人每天流经肾脏过滤的液体有180000毫升左右,可排出的尿液大约为1000~2000毫升。肾脏因为要接触体内各种各样的物质,因而有可能患病,尤以肾炎和肾结石为多。

日常生活中,喝水太少是罹患肾结石的主要诱因。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许多人经常到下班了也顾不上喝杯水。要避免患上肾结石,最重要的是要多喝水,每天应喝水2000~3000毫升,相当于10~12大杯水。

人体内的水分会随时随地从不同途径丧失,必须随时补充来保持平衡,即便不特别口渴,也不能把喝水忘在脑后。这样才能加快尿液排出,把在肾脏中沉淀和积聚的钙质、杂物排出体外,不致于形成结石。每日饮水可分别于晨起、餐间、睡前给予。清晨时饮水量可达500~1000毫升。为了保持夜间尿量,睡前应饮水500毫升,排尿后再饮水300~500毫升,余下水分别于餐间饮服。

在气候炎热的季节或大量运动、出汗后更应多饮水,避免尿液过分浓缩,防止尿中晶体沉积。运动时补水,最好的饮水方式是量少次数多,可以每20~30分钟喝一次,每次喝120~240毫升。大量饮水不仅能有效地阻止结石的形成,还能帮助排泄出那些体积比豌豆小的结石。

我们都学习过,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的所有的器官组织都需要水分的供给,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喝水或者每天喝水很少,这对需要大量水分来新陈代谢的肾脏而言是很糟糕的,所以如果要避免肾结石,请您多喝水吧。

这些因素也会引起肾结石

1、性别:男性肾结石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出汗多,水分补充不足,进食量大等。另外雌激素能加速尿液中枸橼酸的排泄,从而减少女性肾结石的发病率。

2、饮食:经常吃高蛋白食物的人容易患肾结石,其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是尿酸,食用大量蛋白质会使体内尿酸含量增高;高蛋白饮食还会抑制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导致尿中钙含量增高;而且肾小管对枸橼酸的重吸收作用增强,使尿中枸橼酸浓度下降,从而导致肾结石的形成。高纤维食物可降低肾结石发生的危险,新鲜的蔬菜水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高纤维素的食物有利尿作用,从而减少肾结石的发病率。

3、体重:肾结石的发病率随体质指数增高而升高,说明肥胖是肾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的人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可能造成患者体内尿酸生成增多,进而引发尿酸结石;而且肥胖的人尿中草酸、尿酸、钙等含量增加,增加了肾结石的发病风险。

4、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肾结石。细菌可以形成结石核心,有些细菌还能分解尿素,使尿中pH值升高,导致磷酸镁胺、磷灰石、尿酸氢铵的溶解度下降,从而形成肾结石。

5大“防石计”预防肾结石

1、必须吃早餐: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不吃早餐。吃早餐耽搁不了太多时间,也不会让你长胖。即使是简单的喝点牛奶、吃片面包,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2、必须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增加排尿量,稀释尿液,降低尿内晶体浓度,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及促使结石排出,所以即便不口渴,个人每天也应喝水2000毫升以上,并最好选择清水。

3、加强运动,不要“坐等”结石的形成:在办公室工作两个小时左右,就应站起来做些简单的放松运动,业余也应保证一定的运动量,每天的运动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

4、管好你的嘴:限制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少吃或忌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鱼籽、蟹黄、蛋黄等。多吃新鲜瓜果和蔬菜以及大蒜、洋葱、香菇、黑木耳等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保护性食物。

5、含草酸盐蔬菜慎吃:含草酸盐蔬菜较多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番茄、竹笋等,在吃之前应先焯一下,然后再过一遍水,以减少草酸摄入量。

(责任编辑:郑梦雪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