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诊疗
健康生活
  • 养生
  • 营养
  • 两性
  • 精神心理
  • 中医
  • 育儿
  • 减肥
  • 女人
  • 美容
  • 整形
  • 健康新闻
  • 健康课堂
  • 家医互动
  • 即问即答
  • 健康WHY
  • 专家答疑
  • 整形圈
  • 医生圈
  • 病友圈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医生库
  • 医院库
  • 药品库
  • 整形库
  • 器械库
  • 食材食谱
  • 母婴产品
  • 您现在的位置:参鹿补片

    三伏天即将来临,中医三伏养生方法请收好!

    发布时间:2019-07-12 09:31 来源:参鹿补片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中伏: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何为“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冬病”是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疗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不做这5件事!

    1、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2、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食用营样食物如: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3、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回到室内,喜欢立刻把空调开到最低,或是洗凉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积存的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4、不要吃饱就睡、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三伏天高温,很多人中午会很困,但一定不要才刚吃完饭就马上午睡,这样有诱发脑梗死危险的风险。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5、不要吃冷饮

    天气炎热,很多人都会选择喝冷饮或者吃雪糕来进行降温,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三伏酷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气压偏低、公众号:思考部落。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所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但是不要吃冷饮。如果能坚持三伏天不碰冰饮,体内的顽固寒气自己也能治好一半。

    三伏天养生小知识:

    1、选择散步、游泳等运动方式。

    2、出门做好防晒工作,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

    3、生活起居要规律,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4、出门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以防应急备用。

    5、多吃时令蔬菜、吃新鲜水果,但是不要吃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