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生物谷(灯盏花)  > 正文

中风有先兆 患者须警惕“小中风”背后的大问题

2019-07-19 12:21:45

中风属于急性突发疾病,患者一旦发病,极其容易因病致死或在抢救后留下残疾,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

一般来说中风有先兆,如短暂性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突然晕厥、视力模糊等。这一类症状的持续时间约为3-15分钟,后期可自行缓解,因而被俗称为“小中风”。

“小中风”不可被患者和亲友忽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刘丰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小中风”反复发作且每次发病时症状类似便可将其看作是中风的预警信号,必须尽早就医。

中风非中老年人“专属”疾病 多原因可致中风

中风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但中老年群体绝非中风的特定人群。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风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20岁到64岁这个年龄层的中风概率已经提高25%,占中风病患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与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患者常年饮食不规律、长期疲劳熬夜等有关。

除此以外,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颅内血管发育异常、脑膜炎、血液病、外伤、环境等原因也可诱发中风。而不得不提的是,医学研究发现吸烟嗜酒者中风的发病率远高于不嗜好烟酒者。因此专家提醒,出现过中风突发或已出现“小中风”症状的患者应杜绝烟酒,以防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中风后遗症致残率高 患者生活受限

中风最严重的危害可致命,患者如经抢救后存活也容易致残,严重影响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生活。

中风后遗症之一:丧失语言和认知功能

丧失语言功能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症状,患者会失去表达能力;而丧失认知功能则是指病人会出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

中风后遗症之二:无法准确完成目的性动作

患者对自身管理能力减弱或丧失,虽无肢体瘫痪,但无法准确完成目的性动作。在医学上,这种情况统称为失用,包括观念运动性失用、观念性失用、结构性失用、穿着失用、口——面失用和肢体——运动性失用等。

以观念性失用为例,患者或不能成功地制定动作计划,或只能做系列动作中单一或分解动作,或执行的是与要求他完成的动作相似的另一个动作,因而患者常需亲友照顾才可实现正常生活。

中风后遗症之三:面部、肢体运动能力减弱或丧失

中风后遗症还常见如肢体末端出现麻木、针刺、反应迟钝,口眼歪斜、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偏瘫等。严重者可瘫痪在床数年直至去世,饮食排泄等均需专人照料,患者失去应有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如何治疗?专家:需尽早就医,对症下药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医学界普遍认为越早就医,越早通过康复功能锻炼治疗对患者身体功能恢复越好。

从医疗手段来说,可通过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针灸治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为主,对中风后遗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则可选用如生物谷药业的灯盏花素片。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血管、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缺血、缺氧作用。灯盏花素能通过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转换,增加神经细胞对氧和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脑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对改善脑缺血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对急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偏瘫起积极治疗作用。

除了医疗手段外,患者也可通过日常食疗辅助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如将每天的饮食搭配按照谷物、蔬菜、肉类比例控制为3:2:1,还要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适量食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等,通过科学饮食助力机体恢复健康。

中风无小事,患者需时刻警惕“小中风”,以免病情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