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动型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提到手足徐动型瘫痪一般指的是手足徐动型脑瘫。在临床上手足徐动型脑瘫是指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失调,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了更多的了解手足徐动型瘫痪,下面一起来看一看手足徐动型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当手足徐动型瘫痪患者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就无效运动增加。患者四肢和躯干肌张力强度好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部分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四肢、躯干和颈部自发扭转。面部肌肉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生理反射引不出或反射正常,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阴性。多发生在手、指和嘴等部位,偶尔可在足趾见到,属于非自主性运动。一般没有关节挛缩,除非同时并存痉挛性瘫痪。
手足徐动型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下面具体来看一看吧。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小儿脑瘫症状中,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 (或 )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 (月 )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 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 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 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 l岁~l岁半时能行走。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 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2、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 “牵拉试验 ”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脑瘫科专家需要提醒的是,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3、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内,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4、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 (膝跳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 )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手足徐动型瘫痪怎么办
1、矫正患儿骨盆及下肢的不对称姿势
患儿仰卧,两侧下肢屈膝屈髋,训练者一手扶住一侧膝部,一手扶住后臀部,对体干的短缩进行牵拉并对骨盆的旋转姿势进行矫正。
2、矫正患儿躯干的过伸展和上肢的异常姿势
训练者在帮助患儿保持对称性姿势的情况下,训练患儿上抬头部,诱发出头部的翻正反应。
3、俯卧位
要求患者在楔形垫、训练床上进行训练,既可促进抬头又可诱发手支撑。
4、盘腿端坐位
训练者跪于患儿背后,一手托患儿下颌,以手放于患儿头顶部往下稍用力压,这样可以加强头颈部稳定性。
5、药物治疗
手足徐动型瘫痪的人需要服用药物治疗时,可以咨询医生。另外,成年的手足徐动型瘫痪的人可以服用灯盏花素片,云南生物谷药业所生产的灯盏花素片为单纯黄酮(灯盏花乙素)类制剂,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及冠心病的治疗。具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灯盏花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扩张脑血管、冠状血管和外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脑缺血;同时促进微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此外,还有抗炎、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等作用。
以上是对手足徐动型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吧。手足徐动型瘫痪发病的原因在于胚胎时期大脑发育异常而导致的,例如大脑发育畸形、先天性的脑积水等都属于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