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糖尿病 > 糖尿病知识 > 糖尿病新知 > 正文

不容忽视的空腹血糖6.1

2013-12-27 08:57:25      家庭医生在线

血糖管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随着对高血糖发生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通过控制空腹血糖而达到实现总体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的重要性正日益被医学界认识并提至重要位置。不过,对普通患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及达标还存在许多疑问。

最近,多个权威的糖尿病指南均强调,在胰岛素治疗中应“先控制空腹血糖,在空腹血糖控制达标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仍未达标时再控制餐后血糖”,即先用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并力图使空腹血糖达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价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标了(一般为7%),就可以保持目前的治疗方案不变。 如果空腹血糖已经控制很好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未达标,可以开始监测餐后血糖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餐后血糖的控制措施。

由于糖尿病患者普遍对空腹血糖知之甚少,就此本报邀请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与读者共同剖析空腹血糖在控糖方面的价值,探讨破解糖尿病患者控糖之道。

空腹血糖指标有什么意义?

纪立农教授:近20年来,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等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已经证实,严格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这使得血糖达标治疗成为一种共识。也就是说,控制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控制好血糖指标。国际上多个权威指南均明确了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血糖控制指标。其中,控制好空腹血糖是血糖控制的第一步。

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提出,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接受胰岛素治疗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空腹血糖的控糖价值是怎样的?

纪立农教授: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是由基础血糖和与进餐相关的餐后血糖共同组成的,平常监测的餐后血糖值已经包含了基础血糖在内,而持续的空腹高血糖会导致餐后血糖居高不下。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输出,而餐后血糖受比如饮食、餐时胰岛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控制空腹血糖比控制餐后血糖更简单、更容易达标。

合理的空腹血糖目标是多少?

纪立农教授:控制血糖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策略,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血糖目标对于血糖控制尤为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必须明确血糖控制的目标。

2013年版《AACE糖尿病诊疗路径》明确提出,血糖控制目标包括由患者自我监测确定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同时,提出了更加严格更加明确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空腹或餐前血糖<6.1mmol/L,且无低血糖发生。此外,该指南中还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其中特别强调,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目标均应基于年龄、共病、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风险、患者积极性、依从性、预期寿命等因素而进行个体化调整。

空腹血糖正常化是血糖正常化的基础,目标设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患者血糖控制的质量。许多临床研究显示,反映血糖平均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正相关,而空腹血糖正常化是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基础。事实上,更严格的空腹血糖控制有利于可以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达到空腹血糖6.1的目标?

纪立农教授:对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而言,基础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空腹血糖安全有效的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糖尿病指南也特别强调了胰岛素治疗中血糖管理应遵循“先空腹再餐后”的步骤,即“先用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对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后,看是否能够做到空腹/餐前血糖达标并且推动整体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如果不达标再进行餐后血糖的管理,即“再餐后”。

值得注意的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并加强生活的自我管理,患者应该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也应该注意饮食及日常的合理运动等等。

(责任编辑:徐蓓蓓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