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糖尿病 > 糖尿病类型 > 其他糖尿病 > 正文

肥胖型糖尿病是什么?减肥才是硬道理

2014-06-18 10:20:25      家庭医生在线

研究证实,肥胖者只要减掉10名的体重,其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可以降低50%。已患有糖尿病且应用胰岛素的肥胖患者,若减掉10%的体重,就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改用口服降糖药。

肥胖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机理是

①共同土壤学说: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患这几种疾病的人都存在胰岛素抵抗(IR)的情况。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或组织主要是肝脏、脂肪和肌肉。当患者的肝脏、脂肪或肌肉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时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前者可使患者出现空腹高血糖,后两者则可使患者出现餐后高血糖。

②瘦素(肥胖抑素)抵抗: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多是由瘦素抵抗引起的,即患者体内脂肪的储存量没有被传递到大脑中,因而大脑不能反射性地抑制脂肪的储存,进而导致肥胖。越是肥胖的人其体内的瘦素越多,且发生糖尿病的几率也越高。

③坏死因子过多:脂肪细胞可产生坏死因子,而这种因子可抑制人体内的胰岛素与血糖结合,从而使血糖升高。越是肥胖的人,其体内坏死因子的数量就越多。

④脂连素过少:脂连素有降糖、抗炎、对抗胰岛素抵抗、抑制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等作用。肥胖的人,其体内的脂连素会明显减少,导致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⑤脂毒作用:肥胖可导致患者脂肪细胞内过量的脂肪外溢,并沉积在脂肪组织以外的器官上,进而可引起脂肪肝、动脉硬化等病变。

⑥节俭基因作用: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节俭基因,这种因子可使体内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腹部,从而导致腹型肥胖。而这种腹型肥胖的人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减肥?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减肥则是治疗肥胖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患者应如何进行减肥呢?

首先,可限制饮食:导致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多吃少动,因此,要减肥应反其道而行之,即少吃多动,使人体内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但多数减肥者都不能坚持采取这种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不能忍受饥饿。

我们所说的限制饮食,不是不吃饱,而是要平衡膳食,就是用正常的饮食量来取代过剩的饮食量,吃七分饱即可。例如:某人日需热量1900卡,减肥时可通过进食获得1000卡热量,余下的900卡热量,可以通过消耗掉体内的100克脂肪来供给,也就是说只要每天消耗掉体内的100克脂肪,10天后就可降低体重1公斤。

其次,是坚持运动:运动可加速人体内热量的消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其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有时甚至胜过降糖药。

有报告称,年龄较小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若在发病的初期通过运动减肥使体重达标,将有50%的人得到康复。糖尿病患者运动的频率以每分钟步行100步为宜。若在饭后步行30分钟,可消耗掉其刚刚摄入的糖和脂肪所产生的一半热量,并可使其血糖降低1~2毫摩尔/升。

再者,可服用减肥药:饥饿感明显或由食欲亢进导致的肥胖患者,可适当地服用减肥药,但儿童和怀孕的糖尿病患者则不宜服用减肥药。

最后,可进行手术治疗: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关节炎的肥胖者,当其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大于40时,可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肥胖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胃隔离术、在腹腔内放置可调气囊及吸脂术等。

肥胖型糖尿病饮食

(1)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严格限制每日的热量供应,使之低于消耗量,但体重降低不宜过速、过猛。一般规定每日热能摄入在5020.8千焦(1200千卡)左右,或较正常需要量减至 2092~5020.8千焦(500~1200千卡),即有可能使体重减轻。其减少量应据肥胖程度和患者的接受能力而定。膳食中限用高糖、高脂肪(包括植物油)热量高的饮食。在保证机体蛋白质及各种营养素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必须减少“收入”,增加“支出”,即使热量摄入与消耗之间产生负平衡,促使体重下降,最终达到标准体重。

(2)在控制热量的基础上,应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蛋白质进量不要过低,按每千克理想体重1.O克左右供给,尽量选用精瘦肉、蛋、乳、豆制品等(不用猪肉,即使瘦肉含脂肪量也较高)。蛋白质食品一能充饥,二能促进体内热能消耗,三能减少人体组织分解。

(3)用餐时,局用肥肉、油炸食物、油制品、花生、核桃等油脂多的食品;菜肴以蒸、煮、拌等少油制法为佳。每日主食量一般限制在150~200克,过低易出现饥饿性酮体。由于饮食量的减少可能引起无机盐、维生素的不足,因此除多选食蔬菜外,可适当进食一些去脂牛奶、豆浆、豆制品等,以补充钙和维生素,必要时可酌情补充钙和维生素片剂。

(4)在采用低热能饮食的同时,运动量不宜减少,且要适当增加以提高热能消耗及促进体脂的分解,以达减轻体重的目的。

(责任编辑:付子颜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