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方法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全球约有4亿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主要死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40岁时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期较非糖尿病患者减少6-7年。尽管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增强血糖控制和血压控制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但大多数药物试验纳入人群缺乏普遍性,研究终点主要集中于生物指标而非临床终点,而且持续时间短。
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病
覆盖英国190万例受试者的CALIBER队列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衰和外周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早期表现。
该研究纳入的受试者均≥30岁,入选时无心血管病,其中1.8%患2型糖尿病。中位随访5.5年期间,共113 638例受试者首次发现心血管病。在首次发现心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外周动脉疾病(16.2%)和心衰(14.1%)。2型糖尿病与外周动脉疾病(HR=2.98)、缺血性卒中(HR=1.72)、稳定性心绞痛(HR=1.62)、心衰(HR=1.56)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1.54)正相关,而与腹主动脉瘤(HR=0.46)和蛛网膜下腔出血(HR=0.48)负相关,与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HR=0.95)无关。
如何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1、积极控制原发病(高血糖):由于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心脑血管病是长期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造成的结果,因此最首要的任务是控制好血糖,但控制血糖并非越低越好,血糖过低更易导致心脑细胞的损害,加重病情,一般应掌握在空腹血糖7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即可。同时其波动范围应低于4.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使其发病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2、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肥胖。血压应控制在120/80mmhg以内,体重指数控制在25以下,血脂及血粘度亦应控制在正常范围。
3、重视各种先兆症状:如胸闷、憋气、心慌、出汗、胸痛、发作性头晕、肢体麻木、性格反常、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等,以上都是心肌梗塞及脑梗塞的先兆症状,一旦出现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4、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如血糖、血压、血脂、血流变、体重指数、心电图、脑血流图。
5、应调整生活习惯:忌烟、忌酒,调整不合理饮食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适当限制脂肪及氯化钠的摄入量,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尽量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在并发心梗或心衰时,应尽量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这样不但有效保持血糖平稳,同时也减轻心脏负担,预防疾病恶化。应改变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这样既能有效控制血糖,也能有效控制血压及血压波动,减慢心率,对预防心梗、心衰、心律失常及脑血管意外起着积极作用。
6、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科学运动是治疗糖尿病,防止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运动可有效控制血糖及其危险因素,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运动不同于每日的劳动,它不需要胰岛素就能使血糖下降,且能调节精神,强健心肺功能,因此应高度重视。其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时间应选择在餐后,尤其是晚餐后。晨起运动对糖尿病患者并不科学,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7、情志调理:情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称为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缠绵难愈性疾病,所以大部分病人易出现烦躁易怒,或悲观厌世,此种状态极易使血糖升高,同时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的突然发作,因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情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张琴琴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甲减患者适宜多碘还是少碘
2024-10-25甲减病会不会导致肌肉酸痛、浑身乏力?
2024-10-25亚临床甲减会发展为甲减吗
2024-10-25甲减病会一直发胖吗
2024-10-25做甲状腺检查时需要空腹吗
2024-10-25甲亢患者适合吃什么水果比较好
2024-10-25甲亢会不会导致腹泻
2024-10-25番石榴降糖胶囊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2024-10-24
热门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与生活调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吗
2024-10-24糖尿病I型与二型:深入解析两者的区别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脚足病早期信号
2024-10-24糖尿病ICD10编码全解析及应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脚肿了怎么办才能消肿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