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糖尿病 > 糖尿病类型 > 糖尿病并发症 > 正文

“糖心病”不可忽视 7个建议帮助糖友“护心”

2015-03-27 08:32:33      家庭医生在线

糖尿病是一种损害全身大小血管的疾病,所有糖尿病的并发症都与血管损伤有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是高血糖损害了冠状动脉造成的。糖尿病造成的冠状动脉病变,常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广泛,更严重。而且,因为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对疼痛不敏感,所以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感觉轻微憋闷,有时候甚至检查心电图都表现为正常,这种假象使很多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机会,甚至造成猝死等较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对心脏的保护。关爱我们的心脏。

“糖心病”有四大特点

1、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由于长期高血糖,使支配血管的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发生病变,使血管不能及时收缩,当体位发生改变(由卧位变为立位)时会出现一过性收缩压下降超过3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甚至昏厥,即“体位性低血压”。但正常人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脏排出量,使血压基本正常。

2、静息状态下心跳加快或“固定心率”正常人运动时心率增快,休息时心率减慢,而糖尿病人则不然,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率增快,每分钟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伴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长期的糖毒性致使迷走神经受损的缘故。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随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这也是由于患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受损,心脏完全失去了植物神经支配的缘故。

3、发生无痛性心梗几率高普通心脏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大量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使患者产生疼痛感(心绞痛)。但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即使心肌发生了严重的缺血、缺氧,甚至发生了较大面积的梗死,也不会出现疼痛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疼痛,从而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这类患者猝死的原因之一。

4、发病年龄早普通心脏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而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的发病年龄一般要早于普通心脏病,这主要是患者长期的高血糖损害造成的。

糖尿病患者如何“护心”?

1、控制血糖。控制好血糖,除了坚持应用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保持心理平衡外,饮食与运动疗法是1型或2型糖尿病取得理想血糖控制的基石。

在饮食方面,首先应该做到严格恒定的热量摄入,其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应选择多样化的食物,每餐可选择几种喜欢吃的食物交替食用;

⑵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无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在烹调食物中均应少用,不吃肥肉和煎炸食品;

⑶要避免进食含糖类高的食物,如含精制糖做的各种甜食及糕点,但可吃适量的水果;

⑷控制食盐量,每天以3-6克为宜;

⑸戒除烟酒;

⑹饮食有节,控制好总热量的摄入。

因此,糖友应请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本人生活及病情的饮食计划,将血糖控制好。

2、是稳定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一个藤上的苦瓜,互为因果,助纣为虐,危及心血管的健康,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如伴有高血压,必须坚持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同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调控血脂。要做到控制好饮食中总热量的摄入,不吃高糖、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坚持适度运动,肥胖者更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体重降下来;戒除烟酒;保持心理平衡。如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血脂仍然异常者,应在医生脂导下服用调脂药物,尽量使血脂维持在正常水平。

4、降低血黏。必须加强预防,饮食清淡,以低脂低糖低盐食物为宜,平时多吃些含糖少的瓜果蔬菜、食用菌、鱼、大豆及豆制品、大蒜、生姜,常饮绿茶,有利于降低血脂及血黏度。参加适度的有氧代谢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血黏。若血黏稠度仍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西药物,以使血黏稠度基本上保持正常。

5、给心脏保暖。因冬季早晚温差较大,糖尿病人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入冬后,血管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栓塞,因此,要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时,要及时添加衣服,重视保暖。在外出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要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

6、坚持适度运动。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改善糖和脂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有利于降低血糖、血脂及血液黏稠度,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7、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最后,如果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急促、下颌骨疼痛、前臂和肩膀疼痛等症状时,当警惕是心脏病发作,宜及早到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詹远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