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糖尿病 > 糖尿病治疗 > 胰岛素 > 正文

胰岛素的认识误区要清楚 哪种胰岛素更适合中国人?

2016-01-25 09:22:19      家庭医生在线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佳的、必需的保持血糖正常的措施。因此,近年来运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患者家属,对于胰岛素治疗的自我管理并不了解,甚而存在不少误解。

胰岛素的认识误区

糖尿病患者常纠结于“用还是不用”“用了会不会成瘾”的问题。其实,胰岛素是一种生理性激素,糖尿病患者之所以需要胰岛素,是因为体内缺乏。因此,可以通过补充胰岛素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有的患者当血糖控制平稳后,仍可换回口服药治疗。由此可见,胰岛素治疗完全是生理需求,绝对不会成瘾。

也有的患者认为打了胰岛素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对于糖尿病严重程度的判断,需要结合患病时间长短、长期血糖控制的情况、并发症的多少和程度、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合并疾病以及全身重要器官功能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判,而是否打胰岛素则主要根据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程度、口服药物能否有效降低血糖、是否存在急性并发症等来决定。

还有的患者因为惧怕注射疼痛或者不方便,拒绝胰岛素治疗。相比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确实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方便,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时随地就餐。而且以前打胰岛素都是用一般注射器,针头比较粗,也很长,打针时很疼。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胰岛素剂型越来越多,已经明显减少了打针的不方便。同时胰岛素类似物研制成功,有的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打完针马上吃饭,饭前忘记打针可以在饭中打针或者吃完饭马上补打。而打针引起的疼痛,也已经基本克服,现在打针都有专门的胰岛素笔,针头都是高科技生产的特殊针头,注射时不会引起疼痛。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应该因为这些原因而逃避胰岛素治疗,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的患者对胰岛素的认识和上面这些患者正好相反,在口服药的说明书上写着有很多不良反应,如“会损伤肝脏和肾脏”,有的药物“会过敏”,而胰岛素没有这些不良反应,因此坚决要求医生给自己打胰岛素。是否需要打胰岛素,何时打胰岛素最合适,这些都需要专科医生分析病情,平衡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后做出选择。

哪种胰岛素更适合中国人?

胰岛素经过90多年的发展,历经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三代,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国有上亿的糖尿病患者,什么样的胰岛素最适合“糖友”呢?

中国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餐后高血糖的问题特别突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诊断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80%的人存在餐后血糖升高。

专家解释,中国人餐后血糖高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衰退比西方人更为明显,餐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迅速转运到细胞里去;二是我们的饮食习惯所致,中式饮食中米饭和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高,在热量供给上占到60%左右,而西方饮食以脂肪及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数”较高,容易带来餐后血糖升高的问题。对于糖友来说,一天中至少有12个小时都是餐后时间,可见,控制餐后血糖是中国糖友的“必修课”。

要在这门“必修课”上取得好成绩,患者和医生的配合不可分。首先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而患者要做“听话”的好学生。中国还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怀有“偏见”,担心成瘾,害怕打针,觉得胰岛素用了就撤不掉了等等。李惠芝解释,胰岛素只有需要或不需要,不存在成瘾、撤不掉等问题。患者的胰岛功能不行了,自身产生不了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补充。糖尿病患者经过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的话,就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9%或空腹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mmol/l)的新诊断患者可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经过90年的发展,到如今已是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的时代。此前的第二代胰岛素——人胰岛素容易产生低血糖等问题,而且需要患者在餐前30分钟,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胰岛素类似物是在人胰岛素基础上发展的新一代胰岛素。通过改变人胰岛素的细微结构,可以制作出速效、长效等不同特征的胰岛素类似物;或者将速效、中效两种胰岛素以一定比例重新组合,制作出更符合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特点是可以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而且,速效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不需要患者餐前30分钟注射,临餐注射即可,不容易漏打错打,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幸福感的提升。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是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尤其适合餐后血糖高的中国糖友,一种胰岛素,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了新一代胰岛素,再有了好心态,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林银珍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