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历史长河中的“糖”文化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写过一首《沁园春》, 有人认为词中所写的“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一句就是描述的消渴症状。这一解释虽然不一定确切,但中国古代关于消渴症的记载的确很早,且论述甚详,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消渴病是糖尿病的中医病名,至东汉后被广泛使用。
公元前100年,“消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书中描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了消渴症的病因之一是饮食失节。《黄帝内经》还提出了病名,分别为“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消”、“风消”、“消中”、“食亦”等。
公元200~210年,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就消渴症进行了专门论述,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最早论述了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之后的中医典籍中先后记载论述了20余种并发症。
巢元方也指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这比过去误认为在世界上最先提出糖尿病体育疗法的John Brown要早千余年。
约公元600年间,唐代的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尿甜临床特点的记载,比西方Thomas Willis 1674年报道的尿甜现象要早1000多年。
公元652年,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其(消渴病人)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又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不愈,然后命药。”时至今日,此段经文仍堪消渴病人之准绳,孙思邈亦堪称消渴病饮食疗法之先驱,早于西方人John Rollo 1796年提出的对糖尿病人实施饮食控制千余年。
公元1368年,随着西医传入中国,人们开始认识将中医所指的消渴症与西医所说的糖尿病联系起来。中医自古就在认识和防治糖尿病上处于领先地位,更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为现代提供了很多治疗糖尿病的经典组方,是世界糖尿病医学学科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詹远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甲减患者适宜多碘还是少碘
2024-10-25甲减病会不会导致肌肉酸痛、浑身乏力?
2024-10-25亚临床甲减会发展为甲减吗
2024-10-25甲减病会一直发胖吗
2024-10-25做甲状腺检查时需要空腹吗
2024-10-25甲亢患者适合吃什么水果比较好
2024-10-25甲亢会不会导致腹泻
2024-10-25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是怎样的一种病
2024-10-24
热门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与生活调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吗
2024-10-24糖尿病I型与二型:深入解析两者的区别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脚足病早期信号
2024-10-24糖尿病ICD10编码全解析及应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脚肿了怎么办才能消肿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