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比例达35.7% 你的血糖还好吗?
左手手机右手奶茶,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宅家或出街,这两样无疑都是标配。奶茶一喝一时爽,殊不知血糖已经悄悄在升高。据统计,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7%,即有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偏高,30岁以前处于糖尿病前期者也已达到20%。
从血糖异常到糖尿病并发症并不遥远,如果不及时控制血糖,视力受损、肾脏衰竭、截肢致残甚至昏迷休克......这些比高血糖更可怕的并发症,将不会因为年轻而特殊对待。对此,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李晨钟教授提醒,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要从糖尿病前期开始抓手,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即便是年轻人也不能忽视。
19岁男孩血糖值严重超标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日渐年轻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到原因,不少人其实也是心里有数。高糖高油、暴饮暴食、熬夜加班、久坐不动......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19岁男孩阿明(化名)是李晨钟教授门诊的一名糖尿病患者。据他介绍,阿明就诊时BMI达到35/m2,体型肥胖。一开始是由于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的症状到消化科就诊,候诊时因全身无力瘫倒在座位,护士怀疑他是低血糖,帮忙测血糖后发现血糖值居然显示“high”,即已经高到仪器不可测量的范围。随后紧急转诊到内分泌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中的危重状态,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据悉,阿明从事游戏软件行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上班时久坐不动,爱吃快餐类食物,下班后也从不运动。近十年来,阿明的体重快速增长,从原本不到100斤涨到现在200多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家族有糖尿病病史,年纪轻轻的阿明毋庸置疑成为了一名“糖友”。
经过7天的住院治疗,阿明脱离了危险,血糖控制稳定,出院2个月后停用了降糖药,血糖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李晨钟教授指出,“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血糖,除了降糖药的作用,还得益于积极减重、生活方式改变等。”目前阿明已停掉了糖尿病药物九个多月,仅靠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也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
体型不胖也得糖尿病?这种糖尿病遗传几率高
与阿明的情况不同,18岁的糖尿病女孩小丁(化名)并没有肥胖,反而是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一开始还以为是减肥成功,但随之而来的视力模糊、乏力,小丁才意识到不对劲。在其他科室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的标准,遂转来内分泌科就诊。
小丁体重正常,生活方式也相对健康,但父亲、爷爷及两个叔叔有糖尿病,其中父亲和叔叔都是都在30岁前确诊了糖尿病。结合家族发病情况和小丁的各项检查,李晨钟教授判定患者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糖尿病,称为青少年成人型糖尿病(MODY)。这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要特点的继发性糖尿病,发病年龄早,但症状较普通的1型糖尿病轻。后经过基因检查证实,小丁确实患有MODY第3型。
上述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李晨钟教授表示,这是年轻人得的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尤其是肥胖引起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比例达35.7% 如何判断血糖是否异常?
在老一辈中,糖尿病鲜少发生,为何现在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攀升且日益年轻化?李晨钟教授解释说,这主要还是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关。首先,由于饮食条件好,进食多,高糖、高盐、高油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其次,久坐不动,运动少,睡眠不足,整体生活方式趋于“西方化”。再加上现代人职场工作压力大,肥胖率高,导致年轻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糖尿病的检查力度增加,测量血糖相对方便。在以前没能及时检查出来的糖尿病,现在都可以及早发现。
想要判断自己血糖是否正常,测量血糖是最直接客观的方法。李晨钟教授介绍,正常人是在8-12小时未进食且过夜,测量清晨的空腹血糖。空腹血糖超过5.6mol/l,餐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7.8mol/l,就提示代表血糖偏高。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ol/l,餐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11.1mol/l,基本上可以判定为糖尿病。临床上,明确糖尿病还需结合症状表现和糖耐量试验结果。
当血糖高于正常值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这时称为糖尿病前期或者糖调节受损,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5.7%的人属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占据11.2%。当患者判定为糖尿病前期时,如果放纵不控制血糖,大约15~30%的人在3-5年内会变成糖尿病,这部分人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所以,不管是糖尿病前期还是已经确诊了糖尿病,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甚至采取药物来遏制高血糖进一步进展。
控制血糖稳定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终身治疗。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药物等等。李晨钟教授指出,90%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不能随意停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用药十分安全,可以保证血糖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病人的寿命。
“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虽然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但这部分人群只占我国糖尿病的5%。”李晨钟教授强调,糖尿病经过治疗后,寿命可以与正常人无异,可以结婚生子,甚至还可以当运动员。
得了糖尿病,吃药打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糖尿病是血糖的异常,几乎血管所到之处都可以引起各种病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寿命,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全身所有器官,从头发、牙齿、皮肤、心脏、四肢等都无法幸免,临床常划分为4大方面:
1)大血管并发症:也称心血管并发症,主要引起冠心病、中风、高血压、下肢动脉闭塞,冠心病和中风是中国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下肢动脉闭塞有可能导致截肢,从而出现残疾。
2)肾脏并发症:常见是糖尿病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或换肾。
3)眼睛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容易发现,甚至在失明前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治疗效果差,无法完全恢复视力,甚至带来不可逆的失明,后果比白内障严重。
4)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出现手脚麻木、刺痛、灼热感,四肢如同戴上手套或穿了袜子的异物感,有些患者可以发展可出现刀割样剧痛,称为痛性神经病变。虽然在治疗后可改善症状,但发病时的激烈疼痛常让人无法忍受。
李晨钟教授提醒,部分患者反复疼痛后,疼痛感突然消失,这可能并非病情好转的征兆,而有可能是身体已失去对疼痛的感知。一旦四肢失去感知,在生活中非常容易受伤,比如令人熟知的糖尿病足,往往就是由于足部神经病变失去痛觉,伴发足部溃烂而不自知,随着足部伤口感染,后果可能就是截肢。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除了吃药打针还能做些什么?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出现最直接、最有效和最肯定的途径。”李晨钟强调,除了按医生要求定时服用药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生活方式不可或缺。
1、健康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用新鲜的水果来代替果汁,尽量吃杂粮,如燕麦、荞麦、玉米、豆类代替精米、精面。减少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避免胡吃海喝、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吃饭尽量八成饱。
李晨钟教授提醒,“含糖高、热量高的食物会导致能量过剩,过剩的能量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引起肥胖,肥胖是引起糖尿病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此外,糖摄入过多,需要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细胞长期处于高度过度分泌的状态,会导致胰岛细胞功能下降,出现代偿性的过分分泌,随之糖尿病就有可能不请自来。”
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要有5次运动,每次30-60分钟。运动方式不限,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操。以运动后能完成说出一句话,却无法顺畅唱出一句歌词的运动量为宜。
3、足够睡眠:每天保证7个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不通宵熬夜。睡眠不足会引起肥胖,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4、放松心态:不要焦虑,尽量保持轻松的心态。
此外,李晨钟教授也强调,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原来妊娠期得过糖尿病、生出过巨大胎儿的女性,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血糖。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麦琼璇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甲减病吃药后多久能缓解症状
2024-10-21得了甲亢会导致皮肤变黑吗
2024-10-21甲亢病治疗期间越来越胖是咋回事
2024-10-21甲亢病会不会引起腹泻的出现
2024-10-21甲减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24-10-21甲减会不会导致面部浮肿
2024-10-21甲减患者适合吃牛肉吗
2024-10-21哪些因素会导致胎儿停止发育
2024-10-20
热门文章
糖尿病iv期是第几期?详解糖尿病分期与病情管理
2024-10-22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饮食食谱:科学饮食,稳控血糖
2024-10-22糖尿病脚肿:成因、风险与治疗护理全解析
2024-10-21糖尿病脚肿了是什么原因
2024-10-21糖尿病几型严重?
2024-10-21低血糖的并发症有哪些
2024-10-18空腹血糖6.0正常吗
2024-10-18糖尿病脚溃烂怎么治疗?专业解答在这里!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