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糖尿病 > 糖尿病知识 > 糖尿病症状 > 正文

从身材胖瘦看糖尿病 可判断病情

2012-09-05 01:18:43    作者:小叮当  家庭医生在线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一般而言,1型糖尿病患者多数消瘦、2型糖尿病多数肥胖;胰岛有一定功能,胰岛素抵抗明显的人较胖,而胰岛功能较差的人多数较瘦。这是因为,胰岛素是一种促进能量储存、机体生长的物质,胰岛素缺乏越明显,越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人就会消瘦。反之,胰岛素抵抗明显,血中胰岛素水平较高,就容易发胖。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少),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继续下降,且较为明显。

  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也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体质指数BMI大于28)或超重(BMI大于25)。2型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及恶化与脂肪代谢密切关联,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为“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把体重减下来,胰岛素抵抗也会有所减轻。所以说,减肥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控制饮食是最关键的,胖病人应根据目标体重来确定每天的热量摄入值。如果现时体重为70公斤,而标准的目标体重为60公斤,则应按照60公斤的营养需求来吃饭。正确的糖尿病饮食原则是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搭配,以满足身体需要。其中,碳水化合物约占55%—60%,脂肪约占25%—30%,蛋白质约占15%—20%。一般来说,成年男性患者每日的热量摄入为1200千卡—1600千卡,成年女性患者每日热量摄入为1000千卡—1200千卡。多吃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快餐等,控制盐和糖的摄入都对减轻体重有帮助。

  除此之外,给自己制订一个运动计划也非常重要。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好多参加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因为这类运动能起到消耗能量,增加能量‘支出’的作用。”相比较来说,哑铃、俯卧撑等无氧运动,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责任编辑:刘晓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