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专家专栏 > 正文

厦门BRT纵火嫌犯或为人格障碍 防治人格障碍应重视“心理体检”

2013-06-10 07:50:09    作者:何日辉  家庭医生在线

本文作者: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辉

6月7日,厦门运行的一辆BRT发生爆炸案,到目前已经死亡47人,伤34人,举国震惊!公安部部长亲自督战,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已被锁定,但其已当场死亡。经警方深入、细致地侦查和技术比对,并在其家中查获遗书,证实陈水总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想报复社会而泄愤纵火。从精神心理的角度,这样的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人格障碍的患者,尤其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为多,而所谓的政府推诿行为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人格障碍”并非罕见,有资料显示国内发病率高达5%-10%。只不过以前我们并不重视而已。国外发病率也很高,比如2001年~2002年美国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NationalEpidemiologicSurveyonAlcoholandRelatedConditions,NESARC),调查结果公布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按照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IV),根据这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

那么,何谓“人格障碍”?让我们看一下CCMD—3(中国精神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其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人格障碍分类多达10多种,既有对他人无生命威胁的类似于凤姐这种自恋性人格障碍,也有对社会危害较大的人格障碍,比如最常见的三种:反社会性、偏执性或冲动性人格障碍。

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personality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从这个标准来看,就可以理解犯罪嫌疑人陈水总的不可思议行为。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若真是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导致陈水总的报复,报复的对象应该是冷漠的公务员或政府有关部门,但他对乘坐公交车的普通老百姓施加毒手,而且炸死这么多无辜的人!而且在实施这种残忍的行为时,他竟然是那么冷静和从容,反复上下车,找到一辆满载的BRT下手,没有丝毫犹豫和内疚!!!这绝对不是正常人的行为!

其实,这恰恰是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一是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痛苦冷漠、无所谓;二是为人处事方式与社会公认规范格格不入,甚至非常残忍,不为常人所理解;三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在自己受挫时只会把一切归罪于他人或外部环境——这种完全的外归因也是人格障碍产生的根源。而且这种单向负性导向的思维模式会引起负面情绪的累积和放大,加上认知上的“以偏概全”和“灾难化倾向”等,会导致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最终超过其承受能力而精神崩溃,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而这样的患者由于内心深处的自卑而变得非常敏感多疑,面对他人没有恶意的一些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容易产生负面理解。而微博上所谓的“办理户籍及社保方面的困难”,绝不是产生报复大众行为的直接动机,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格障碍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不是天生的,通常开始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期,而且是多因素累积合力导致的。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为例。内心自卑和面对挫折时的外归因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根据媒体报道来看,陈水总一家人曾经下过乡,返城后不少政策没有落实,生活一直非常窘迫。在这个追求物质,并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成功判断标准的时代,陈水总很容易因家庭拮据而感到内心自卑。要掩饰甚至克服内心深处的自卑,内心的自我封闭和(或)对外界的攻击就成了主要手段。而福建地区重商不重学,陈水总没有经商的资本和情商,小学文化的他又缺乏谋生的技能,很难适应这个社会。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社会适应不良,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不断受挫,受挫后外归因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他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外人甚至社会,而缺乏自我反省。这一方面导致他无法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能提升自己,另外也导致他对他人和社会不断产生抱怨、愤怒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累积,他内心就像充满负性情绪的气球在不断膨胀。另外一方面,他的内心压力和负性情绪缺乏释放渠道。家庭没有轻松活跃的氛围,而其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缺乏真正的朋友,这导致他的压力和负性情绪不容易释放。

更不幸的是,陈水总在办理社保过程中,警察当初为其落户的失误导致其不断游走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有关办事人员和部门的每次推诿,对陈水总而言都是一次刺激,最终这根稻草压死了他,造成其内心的崩溃,陷入绝望中,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或许陈水总的邻居或者居委会多关心他一些,他感受的温暖会多一点;或许当初的警察办理户口没有出差错,他顺利办到社保,活下去的勇气也会多一些;或许接待他的办事人员更人性化一些,他熬过办理社保手续的这段日子,虽然窘迫,但也会安然地度过一生……可惜没有“或许”。

那么,如何防治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成为人格障碍的患者?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大众的心理健康,并采取实质性措施。比如,借“精神卫生法”正式生效的东风,从公务员和学校入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并对所有的公务员、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在保密的前提下针对结果进行分级干预;引导企业和公司重视员工心理健康,实施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而对于类似于IBM中国这类严重违反“精神卫生法”实施双重标准的公司要严惩;督促医疗系统加大精神心理专业人士的培养,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推广高效人性化的综合性干预;大力推行社工工作,购买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防患于未然。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推广优质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在心理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教育孩子时,不能不分是非,老怪孩子错,或都怪别人、宣扬以牙还牙,要引导孩子综合归因。也就是说,在遇到问题或挫折时,要引导孩子考虑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要学会自我反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提升。另外,不要说“一定要怎样”(如“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要学会积极引导,否则不仅会伤害孩子内心的动力,而且一旦没做成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挫败感,要倡导“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引导孩子接受现实,完全接纳自己,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此外,还应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穷人也有穷人的乐趣,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慈善等社区活动,加强同理心的塑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针对教师和学生也要定期进行“心理体检”,针对结果,分级干预。

从医疗和大学来说,针对心理问题人员甚至精神障碍患者,要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推广综合性人性化的高效干预措施,让求助者接受到有尊严的高效的干预。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各界都要重要心理健康,积极宣传引导大众正确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反对歧视,关心爱护精神障碍患者,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陈水总是犯罪嫌疑人,也是患者,还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面对这类人群,没必要人人自危,避而远之。人格障碍虽然很难矫正,但并非不可逆转,家庭、朋友、单位同事的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的爱心关怀比心理医生面对患者的干预可能更有效。比如少炫耀、多关心,把他拉入朋友圈一起玩。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不要抱着“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心态,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是所谓社会问题的“帮凶”,最后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经历“长达27年的难产”后终于在今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法律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关键要落实。法律中提到整个社会要关心精神障碍患者,不要歧视,更不能虐待他们,而且要保护他们的工作等权利。而据最近发表在《柳叶刀》的权威调查,国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7.5%,也就是说6个人其中就有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所以,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由厦门BRT爆炸案开始,我们社会和政府开启真正的反省,并借助于社会对此案件的高度关注,促成我们政府充满人文关怀的处理,推广传播宽恕文化,成为国内处理类似问题的标杆,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真正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关心并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推动优质家庭教育的推广,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孩子成为下一个精神障碍患者,那么这个社会最终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作为一个精神心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我在尽自己的能力推动这个功德无量的事业。在此,我郑重呼吁: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都是蝴蝶,请用爱心展开我们的翅膀,唤起充满爱和宽恕的微风,并让这股微风吹进我们的家庭、单位和学校等社会各个角落,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充满爱和宽恕的飓风!最终实现充满爱和尊严的中国梦!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彭碧霞 通讯员:肖金)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