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心理常识 > 心理前沿 > 正文
抑郁
挂号科室:精神病科 同类疾病:糖尿病甲亢肝炎脑炎老年痴呆

云南一小学8学生遭性侵 老师家长协力帮学生走出阴影

2014-07-15 08:45:18      家庭医生在线

近日,云南一所地处偏僻的小学发生老师性侵学生的案件。这所学校仅有13名女学生,其中8名女生遭受性侵。这些女生最大的也只有11岁,因为年纪小,所以都不敢告诉家长。而这件事也将会为这些学生蒙上一层阴影。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应该怎样安抚这些小孩受伤的心灵呢?应该如何帮助她们走出阴影呢?

一、孩子受到性侵后的表现

发展成抑郁症者较多

如果遭遇性侵害的孩子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安抚和干预,那负面影响将更深更长久,一直延续到成年,甚至终身。长远的负面表现大概有这几个方面。

一个是青春期开始回避异性,通过自我丑化实现远离危害的目的。列举了一个案例来直观的说明这一点。一个20岁的女孩,当她来做心理咨询时,形象很糟糕,很胖、邋遢,脸上都有污垢,女孩是在11岁左右被一个远房亲戚性侵害了四五次,之后她开始暴饮暴食,体重飙升,还不爱洗澡,在广州湿热天,三四天不洗澡,身上就有一股汗臭味。家人以为女孩得了神经病,而实际上,她是因为童年遭遇伤害。

有如此童年遭遇的女孩还有一个表现是夫妻生活受影响,她们可能会出现阴道痉挛。这样的案例往往不是简单吃药能解决生理问题的,比较多见的是她们受到侵害的年龄在12岁左右,刚刚或即将步入青春期。还有一类表现是难和异性建立起正常关系,这类情况和第一种还不同,她们外在很正常,没有自我丑化,但和异性很难交流,到了适婚年龄也找不到对象,更难以结婚。

发展到严重程度的就是精神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这其中,抑郁症者居多,程度较轻的焦虑症也有一些。为什么会这样?这或许和性侵害本身有关,家长很忌讳,孩子不敢说,成年了也不敢和周围人说,有的结婚多年一直当做秘密埋藏心底,自我压抑,时间一长,就容易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曾经有个产后抑郁的案例,严重到要自杀,通常产后抑郁属于轻中度,但这位产妇已达到重度抑郁,后来经过心理辅导才了解到,她一直把自己童年遭遇性侵害的事瞒着没告诉丈夫,而且保守秘密达十年,相当于压抑了十年。

尽量避免二次创伤

如此看来,在事件发生当下,对孩子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很重要。这时,家长能做些什么?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说不想上学,就不要上学,说想休学,就尽量休学,这不是在纵容孩子,因为遭遇如此创伤,很难短期恢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和接纳孩子任何可能的情绪表现和异常行为,因为,面对如此重大的伤害,什么样的反应都不为过,需要多长时间恢复都是合理的。

在没有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不要有太多的人看望,哪怕是爷爷奶奶等至亲。不要责怪孩子,“你怎么不喊救命”,“你怎么不逃走”等等话语一定不要乱说,更不能急于向孩子了解“发生了什么”,这会引起二次创伤。不过于东辉谈到,家长报案,录口供时需要孩子讲述事情发生过程,如果说话不注重技巧,孩子就会感受到被揭伤疤一样的二次伤害。

父母还要与孩子沟通帮助做一些生理上的防范,尽可能避免例如怀孕等后续的伤害。家长的耐心和细心陪伴很重要,真诚地传递出你们依然爱她、信任她、理解她很重要,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允许她自己慢慢面对和处理。

提醒家长,帮助遭遇“性伤害”的孩子康复是很不容易的,康复的时间长短也会因为个体差异和方法的得当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可以,建议家长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者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帮助孩子。一定用坚定的语言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坚定而明确的正向回应能直接针对其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会有效缓解受害者内心的“自耻感”,会有效帮助其完成“自我认知”的重建,促其“提升自我价值”。

二、如何帮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1、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

防止儿童性侵的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自己的身体是有隐私部位的。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带孩子去游泳馆。给孩子换上泳衣后,告诉他们,泳衣遮住的部分就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隐私部位。如果有人要求看或想触摸这些部位的话,一定要告诉父母,征得父母的同意才可以。

2、稳定情绪

心理调节技巧之一是疏导积郁,使之合理宣泄。家长、教师和少女最依赖的人,要以真挚的同情启发受害者倾诉屈辱、憎恨和内心深处的凄楚。技巧之二是诱发情感和行为的积极转移,即不能让少女沉溺在性侵害心理眩惑的漩涡中,而要使她把情感移向珍惜生命的价值和追求生活的美好这一面。

3、培养孩子向父母报告特殊事情的意识。

根据以往案例来看,孩子们在遭遇性侵害之后,父母往往不知道或者很长时间后才得知。原因是孩子们没有要告诉父母的意识或者是加害者不允许孩子们告诉父母。所以,平时父母和孩子要养成每天互相报告一天经历的习惯。特别是昨天没有发生过,但今天发生了的事情,一定要互相告知。还要告诉孩子,如果有人跟你说“不要说”,那么这件事一定要告诉父母,但不要随便告诉其他人。

4、给孩子们准备好求助工具。

给小学或以上的孩子们准备手机或者电话卡。告诉他们有事的话,任何时候都可以联系爸爸妈妈,并教给他们使用方法。


(责任编辑:梁绮贤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