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热点文章 > 正文

异常早醒或是睡眠障碍 专家提醒: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

2024-03-20 15:51:03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主题为“健康睡眠,人人共享”。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表示,睡眠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健康科学的睡眠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

异常早醒或是睡眠障碍

白先生(化名)是一位65岁的退休老人,退休后没有太多的活动,经常在家闲坐。然而,近4个月来,他发现自己总是在凌晨3点左右醒来,醒后却没有丝毫的睡意。他曾尝试起床,但担心会打扰到其他家人的休息,所以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静静地等待天亮。

为寻找帮助,白先生来到找到了潘集阳教授。经过询问病史,进一步了解到,白先生傍晚5~6点就开始昏昏欲睡,一般晚上7~8点便入睡了,最近4个月很少有坚持到9点才睡。

潘集阳教授先给白先生完成相关的基础身体检查,排除了其他躯体疾病所带来的问题。随后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并在指导下完成了睡眠日记的记录,以求进一步的明确诊断。

综合所有检查结果,考虑白先生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潘集阳教授介绍,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是指患者入睡时间与觉醒时间均比正常的作息时间明显提前。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但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的治疗过程,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与患者达成治疗同盟后逐渐增加睡眠卫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保证患者年龄及个人睡眠需求的同时,协同设定和实施新的作息时间,辅助镇静催眠药物治疗。

就白先生的情况,潘集阳教授对他进行了睡眠-觉醒时间调整和重置,在保证符合白先生年龄所需的充足睡眠时间条件下同步设定与环境、社会、身体需求相适应的作息。在接受完整CBT-I治疗后,白先生的睡眠明显好转。

鼾声、日间嗜睡,也是睡眠障碍

李先生(化名)是一位中年男性,近几个月经常晚上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潘集阳教授详细询问李先生病史,结合相关睡眠量表评估,并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他患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症。他的呼吸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停顿,最长达40秒。这些停顿引起血氧水平下降和大脑的觉醒,导致他频繁醒来,无法获得充分的深度睡眠。

潘集阳教授介绍,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的金标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以睡眠时反复发作的上气道全部阻塞(呼吸暂停)或部分阻塞(低通气)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伴有响亮的鼾声和日间嗜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引起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微觉醒,同时呼吸事件随着微觉醒的出现而终止。

为了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潘集阳教授为李先生建议连续正压通气(CPAP)疗法。治疗后第二天,他的夜间睡眠质量显著好转,白天也不困了。妻子发现他的呼吸暂停明显减少,打鼾也明显改善。随着治疗的进行,李先生逐渐摆脱了睡眠呼吸暂停困扰带来的身体不适和精神疲劳,重新获得了充足的睡眠。

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该及时治疗,否则会因为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严重危害生命健康。”潘集阳教授强调,睡眠质量高往往比睡眠时间长更加重要。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尽快到睡眠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进行干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潘集阳教授介绍,睡眠障碍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干预。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错误的睡眠信念,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积极的睡眠信念,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非依赖性的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则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刺激物质的摄入,以及适当的运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失眠人士会因睡眠问题服用助眠药物。但是长期服用助眠药物,可能会出现药物依赖的情况,最终引发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常常成为药物依赖的触发因素,而药物依赖又会加剧睡眠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药物依赖,治疗的关键在于戒断和戒断后的康复。戒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戒断期间的各种挑战,提高戒断的成功率。在康复期间,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帮助其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预防复发。

(责任编辑:张熙 通讯员:张小涛 张灿城)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