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情感关系 > 亲子关系 > 正文
男性化
挂号科室:妇科 同类疾病:性早熟皮质醇增多症女性假两性畸形肾上腺性征异常症小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2012-03-29 09:48:30      转载

  中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适应

  中学生与学校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及所受的教育。但是,对他们来说中学6年(或7年)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同的:初一是过渡期,他们要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各可人教师的关系等方面的必要调整,不适应是初一学生整体感觉,只是在时间和程度上会有个体差异;初二是特殊时期,也是中学生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基本适应中学生活,但身心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身心的变化会让他们出现很多困惑和不安,这一时期尤其需要老师和学校给予积极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初三和高一是与学生一生发展紧密相关的时期,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可能所有人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所以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甚至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他们的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和学校应当给与及时积极的引导。

  此外,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被动消极,感到学习紧张、枯燥、单调,课外活动形同虚设。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中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处理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有时常常让他们感到非常的苦恼。

  中学生与家庭

  家庭和学校一样,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中学生的体验中,家庭由小时候的安全城堡变成限制发展、束缚自己的桎梏,所以他们想从家长的管教、唠叨、干预、限制中解脱出来;但是与此同时,中学生又不能真正想自己想象的那样,像成人一样的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旦脱离家庭或父母,有时又会茫然无措。

  在中学生和家长的交往中,很多不愿和父母长时间在一起,很多事情不听父母的话,有时不愿和父母讲,甚至有时和父母吵架顶嘴,甚至有时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成长和独立。所以,作为家长要既做孩子成长的引导者又做孩子的大朋友,放下家长的威严和架子,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中学生与社会

  中学生身体的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地位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渴望自制、自理,希望得到周围环境中人的认可和尊重,建立起新型人际关系。但在现实和社会中,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复杂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生活中和困难估计不足,所以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可能因此而产生消极情绪,悲观失望,丧失学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导致不健康的情绪。

  性征的完善化与性心理幼稚间的矛盾

  中学生阶段,身体成长发生着巨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成熟期明显提前,发育速度加快。但中学生相对其身体发展的速度是相对落后的。性心理包括性别认同、性度、性爱心里等,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落后也表现在这些方面。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是否接受自己的性别生物学特点和社会所规定的性角色规范。大多数人包括中学生都能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表现出相符的思想和行为,但也有个别人为自己的性别而苦恼或对自己性别差异而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不满。

  性度是一个人性生理特点从外在体质和心理方面所表现出的性别特征,它受体内性激素、社会性角色规范、性别认同感、年龄、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早期教育及认知的偏差,中学生中存在着性别偏差,入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等。

  性爱是建立在两性生理基础上产生的对同性或异性爱的情感。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认知方式等的接近以及性别角色的建立,在同性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友谊;在对待异性上被彼此的情感所吸引,互有好感,产生接触的欲望和要求,开始有疏远走向靠拢,这是容易出现“早恋”单相思等现象。许多中学生的性问题可以从家庭中找出根源,家庭中父母的认知、行为和夫妻关系都会给孩子留下印痕,而这些往往又是父母或年轻父母所忽略的。对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认知、行为和语言都会影响孩子的性观念和性心理。对孩子包括小孩子提出来的一些性问题,父母既不应当回避,也不应当叱责和教训,而应当对孩子给与积极合理的引导。另外,社会中的性别角色观念,男女的形象定位,家庭中男女两性的地位及变化等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影响。

  目前对中学生进行及时科学的性教育是必须的,它是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的综合教育。

  自我意识的增长和社会化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己和周围人、事关系的认识。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随身心发展而建立和成熟起来的。主要表现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命令等。概括起来包括三点:1.对人自身审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温饱感、饥渴感、劳累感、舒服感等。2.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性格、情感体验等。3.对主客观关系的认知和体验,包括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地位、与老师家长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产生于儿童时期,进入中学后迅速发展,并成为其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有:

  1、独立意向的发展,如对主客体的认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要求自己独立解决和处理。

  2、自我意识的分化,将自己分成“自我”和“他我”,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对自己的个性追求更加的完美和成熟,如向往英雄、领袖,追星等。

  4、自我评价水平逐步提高,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时能够逐渐的以客观事实为主,将动机、过程、结果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主观性、片面性逐步减少。

  5、自尊心强,其强烈的成人意识要求他人,如家长、老师等尊重他们,给与信任,批评时计较时间、场合、方式方法。

  6、道德平时意识逐步建立,通过道德认识和体验,能掌握运用道德行为准则处理各种关系。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迅速发展但并未完全成熟,他们仍然不能像成人那样去处理问题。自我意识不稳定,自我评价往往过高,遇挫时又容易丧失斗志,产生自卑情绪;对他人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全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有时不够冷静,尤其是家庭地位优越,自尊心强的学生。

  感情外露和内隐的矛盾

  中学生活泼热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情感丰富,开始对自身和可观世界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体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敞开心扉、坦诚交谈并结下深厚友谊;但与此同时,尤其到了高中的中后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多,自我调控能力增强,他们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内心世界,扩充自己的小天地,不在轻易表现和发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减少,封闭性增强,给予他人的交流和了解增加了困难,也会感觉别人总是不理解自己。这种封闭性会造成同学、师生、亲自间的许多误解和隔阂,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把握这一心理现象,尊重他们,主动放弃分歧,抓住要点,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体验快乐。

(责任编辑:余莎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测试

中学生心理测试 ?详细>>

中学生心理咨询瓶颈 怕老师告密

中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几天前,乌鲁木齐市一名高中学生和一名初中学生相继自杀,更让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另一个现象也很普遍:……详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性调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性调查?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主系统,它直接熏陶着青少年的个性和心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为青少年提供……详细>>

中学生心理健康需关注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以看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力度还不够。山东枣庄一名初三学生,在老师上班的路上将老师捅伤,该名老师被送到医院抢救无……详细>>

心理活动课教案:山东初中学生捅死老师

心理活动课教案:山东初中学生捅死老师详细>>

  • 罗颂平

  • 金平

  • 欧阳惠卿

  • 罗丽莉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