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关注 > 专家访谈 > 正文

向定成:发病后3小时内为心肌梗塞抢救最佳时间

2013-04-15 09:48:28    作者:黄俏红  家庭医生在线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向定成教授

向定成教授指出,对于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的严重心血管病人来说“节约抢救时间就是挽救生命”。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胸痛症状开始,3小时以内是病人的最佳抢救时机。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对急性严重心血管病人有重要的意义,能大大的缩短了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的生命。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为患者提供诊疗“绿色通道”

很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出现胸痛等症状后,一般会送往就近的医院、定点医院或熟悉的医院进行救治,在这过程中需要病人转运、问诊、检查,往往容易耽误病情和最佳治疗时间。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社区医院建立区域协同关系,为救治患者提供了一条“绿色诊疗通道”,以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在首次医疗接触后的120分钟内完成急诊介入治疗,而对于直接就诊于具有急诊介入治疗条件医院的患者,则应该在90分钟内完成急诊介入治疗,才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并节省费用。

中国仅有少数城市医院在做快速诊疗通道

从1981年开始,美国最早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医院内的快速诊疗通道,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2000年时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急诊介入治疗的时间平均减少为95分钟左右,但仍然没达到90分钟以内的要求。2005年开始,美国建立了以州为单位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0年已使院内抢救时间控制在65分钟内。

目前“区域协同救治”工作做得最好的德国,其50个州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协同救治协议。而中国目前尚处于建立胸痛中心的起步阶段,全国只有不到20家医院正在做这项工作,但多数是以建立院内绿色通道为目标。其中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开展了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目前该网络已经包含30多家基层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内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网络化胸痛中心模式。向定成教授指出,我国许多医院正在积极筹划建立胸痛中心,如果条件具备应尽可能从建立胸痛中心之初就应以区域协同网络模式为目标,而不应该再走先建院内绿色通道、再建协同网络的老路,可以更快速地提升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

区域协同救治该怎么做

向定成教授认为,区域协同救治的道路不仅仅是医院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大型医院、社区医院、患者或患者家属人群共同一起努力。

医院方面:在急救网点医院和救护车上均装备了该远程传输系统,当患者达到急救网点医院或救护车后,该系统可以将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和冠心病监护室的监护电脑以及值班主任的手机上,诊治医生可以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的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急救网点医院的现场抢救。

社区医院方面:在平时大型医院要派医生到基层医院进行培训,让基层医院的医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救治流程和初步急救原则和措施,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做了记录,在患者转院过程中发送给急救医院。

患者与家属方面:对社区人群的教育培训也很重要,让群众了解到发病的症状,发病时吃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一些药物有利于控制病情恶化,但最重要的是在胸痛或胸闷发病后如何尽快联系急救系统或到达医院,而不是在家等待直到病情加重实在坚持不了后再呼救。

专家介绍:向定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心血管专业负责人。中国保健医学会心脏学会常委、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会常委,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理事、外周血管病学组副主委、广东省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委员、《中华医师杂志》、《内科理论与实践》、《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等多份杂志编委,2007年起担任美国《Clinical Cardiology》、《Coronary Artery Disease》和新西兰《J Endovasc Pro》国外杂志审稿人。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黄俏红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