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心脑血管知识 > 疾病百科 > 正文

陆学艺突发心脏病去世 夏季高温保健注意事项多

2013-05-14 10:36:20      家庭医生在线


1933年8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全国第八、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陆学艺曾为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还曾提出“必须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等。

13日,中国社会学网发出讣告,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因病不幸于2013年5月13日9时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陆学艺遗体告别仪式将于近日举行,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陆学艺儿子岳雷接电话时表示,自己现在无暇多说。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说:“我今天中午刚去了医院。他平时身体很好,这次在家里心脏病突发,送到海军总医院已没有生命迹象。”

陆学艺老先生此前身体较好,却突发心脏病去世,令世人惋惜。而大量门诊急诊病例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的猝死大部分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所致,其中多数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的血液供应中断,心肌坏死,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的功能突然丧失,出现猝死。

大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是突然发生的,之前一般无心脏病的病史。但仔细询问病史,大部分往往有心悸、烦躁、心前区疼痛等情况,因之前无心脏病病史,所以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导致猝死。一般患者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过度劳累等好发因素,所以有上述好发因素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

专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危险在于,患者猝死往往没有明显先兆,身上也没有急救药。临床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突发猝死,多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良等高危因素有关,喝酒、抽烟、熬夜、缺乏锻炼等是公认的损伤身体的生活方式。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同样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梗。

4分钟内抢救为最佳时间

专家提醒市民,典型的心绞痛是在心前区、胸骨后持续 3分钟至10分钟不等的一种压迫绞痛,可以伴有向左上肢发射痛,如果超过15分钟至20分钟,往往就会有心肌坏死。不典型的心绞痛可有牙齿痛、腹痛、窒息感、颈部哽噎感,如已有这些症状,再出现明显的胸痛,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一旦发生心肌梗塞,4分钟内抢救为最佳时间。如果病情许可,医生会急诊疏通血管,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晨起头晕浮肿应及时就医

以下症状提醒一定要重视:正常情况下,早晨起来时应该感觉头脑清醒。如果晨起后头脑昏昏沉沉的,或者有头晕现象,提示患有高黏血症或患有颈椎病。血黏度的高峰值一般在早晨出现,高黏血症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所以早晨头晕、头昏者需警惕。

另外,一般健康人在早晨醒后也可能出现轻度浮肿,但起床活动后浮肿现象应在20分钟内彻底消失。如在清醒后,头面部仍有明显浮肿,特别是眼睑浮肿,提示患者有心脏病或肾病,应到医院及时检查一下心脏肾脏的情况。

当发生心脏病急症的时候,要牢记现场自救8字口诀:呼救、静卧、吸氧、服药。

第一要诀是“呼救”。

及时呼救非常重要,很多患者之所以死亡,就是因为呼救过晚。一些中青年发病患者不能识别发病症状,以为休息一下就好了,等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口不能言,无法呼救。还有一些老人家,凌晨时出现发病症状,但是不愿吵醒子女,怕影响子女工作,错过抢救良机。事实上,发病后一小时内血管再通,生存率可达50%,3小时后则降到23%,即使救回一条命,也往往落下偏瘫残疾的后遗症,反而给家人带来更多麻烦。

典型的心脏病发病时,多数首先出现胸骨后疼痛,非常严重,常常难以忍受,同时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在近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0%的人都在40岁左右,其中95%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患者中,有42%~75%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去医院就已经死亡。所以,辨别症状并及时呼救非常重要。

第二要诀是“静卧”。

现场急救应立刻让患者采用卧位或半卧位就地休息。尽量避免患者的自主活动,包括穿衣、刷牙,尽可能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切忌让患者走动,比如让其自己走到2楼房间休息,因为上楼梯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是个大运动,必须就地休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患者吸氧,同时口服药物如硝酸甘油。

在舌下含服1片,不缓解时可在3~5分钟后重复应用数次,但注意监测血压,低血压者不能服。也可将阿司匹林300mg嚼服,注意过敏者、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能服用。

尽快拨打120。

让专业医生尽早到场用专业药物及仪器做急救,尽可能不擅自送患者去医院,避免在运送过程中,患者无故用力而导致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大多数患者在出现心脏病突发的先兆时,心脏仍然在跳动,处于代偿状态,若处理不及时,就会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倘若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心梗重在预防,要控制好血压,对血脂紊乱进行干预治疗,控制糖尿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绝不能抱侥幸心理。

老年人和心血管患者度夏八注意:

1、注意33°C

对心血管患者危害最大的虽然是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可能致病的温度其实是从33度起就存在了。若33°C的气温同时伴有三天以上较高的湿度,就与 35℃有同样的中暑危险。因此,33度应该是猝发心脑血管病的早期气象信号,届时即使不感到很热,也应启用空调和其他防暑降温措施。

2、不渴也喝水

夏天为了散热,汗腺要大量分泌汗液因而使血容量减少。血液稠厚,容易诱发心脑栓塞。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预防心脏血管病猝发的重要措试。在夏天,一般每天至少要喝8—10杯水,约21300~35fg)毫升,当气温至33℃以上时,每天则应多喝2杯水,即使不觉得口渴也应不时喝些水,保持每日尿量在 1500毫升为宜。

3、饮食清淡

清淡的含义是,水分足、营养够、易消化。为此应注意三点:一是突出一个“素”字,多吃水果、蔬菜、杂粮和豆类食物;二是侧重一个“软’’字,每餐应有含水量多的软质食物;三是避免一个“饱”字,因为饱食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不亚于过度劳累和发怒。

4、心情安宁

只有心静才能安神、制怒,交感神经不过于兴奋,体温也因而平衡。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5。运动适量

盛夏季节,仅l小时的中等量运动,便可失掉'0∞毫升的液体,对心脏血液循环的影响不能掉以轻心。夏天做运动还是应该的,只是选择在早晚凉爽时做些散步、打拳的轻量运动较为合适。若有条件,游泳是最好的运动方式。

6、睡眠充足

睡眠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耐热力。仅中午30分钟的小睡,就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危险比不午睡者减少30%。

7、谨慎用药

有些药物能干扰汗腺的泌汗功能,使人体散热受到影响,人夏时应谨慎使用。能影响泌汗功能的药物有:抗组胺药、b一隧滞剂、钙阻滞剂、阿托品类、左旋多巴、阿米替林、利尿药等。

8、用好活血药

心脑血管病患者及老年人,夏天应用强心、抗凝药时要注意时间和剂量。比如,选用既能防治、又能急救的复方丹参滴丸较为合适。这类活血药物选择在清晨起床后及睡前服用较好,因为这个时段正好在心血管病猝发高峰到来前,药效可能更能起作用。

  更多文章推荐阅读:

  夏季预防心脑血管病 细节控制一个不能少

  心脏病患者饮食食疗很关键 10种水果最有益

(责任编辑:尹浩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