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心脑血管疾病 > 冠心病 > 正文

冠心病治疗有三方法 术后不可随意停药

2013-10-14 09:21:31      家庭医生在线

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搭桥手术(CABG)三种。冠心病的治疗除了抗心肌缺血外,还应包括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防治缺血所导致的心脏机械功能障碍和严重心电活动紊乱以及保持全身和冠状循环局部的良好血液流变学状态等。冠心病的这三种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心肌缺血的治疗而言,而其它方面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即使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也需同时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和治疗不完全血运重建后的残余缺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延缓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进展或逆转病变治疗、改善心功能和防治其它缺血相关并发症治疗等。

2、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在影象系统的支持下,借助相关器械和材料,应用导管介入技术,消除或减轻自体冠状动脉或桥血管的狭窄或堵塞,重建心脏血运,改善心肌供血的一组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包括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冠脉斑块旋切、斑块旋磨、血栓切除、冠状动脉激光成形等,目前PCI主要涉及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其它介入技术很少应用。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被称之为现代医学的一场革命,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介入材料不断改进,操作技术日益成熟,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治疗不断完善,使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拓宽,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逐渐减少,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并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可靠成为了冠心病治疗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药物涂层支架的诞生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应用,使阻碍介入技术发展的巨大障碍—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为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CABG术是应用取材于自身的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阻塞部位的远段之间建立起一条血运通道。CABG是血运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疗效可靠,对于严重的多支、多处和弥漫性病变以及重要血管的分叉等复杂病变具有血运重建更完全的优点,但是CABG手术创伤大,单次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年老体弱和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的高危病人手术风险高,因此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冠心病术后莫随意停药

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只是解决冠脉病变的局部问题,而药物治疗才能全面干预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其实,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只是解决冠脉病变的局部问题,而药物治疗才能全面干预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和交流,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的病情及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强化药物治疗,预防冠心病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心源性事件。

冠心病病情复杂,每个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选择药物治疗,要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决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可以缓解心绞痛发作时的症状,还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防止血栓的形成,有促进心脏血管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等作用,可预防、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或意外的突然死亡。

冠心病为慢性病,只有坚持长期药物治疗才能获得最大益处。凡经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至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甚至终生连续服药治疗,自行中断服药是不科学的。

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主要有哪些

1、硝酸酯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血流,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

2、抗栓(凝)药物:血液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相互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抗栓治疗主要针对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3、β—阻滞剂:由于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患者的氧耗量,减少因用力或激动引起的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患者运动耐量。β受体阻滞剂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首选用药。

4、钙离子拮抗剂:其作用为抑制或减少冠脉痉挛,抑制心肌收缩,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及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能减慢心率。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具有抗炎作用,促进血管扩张、抗血栓、抗凝集等效用。

6、调脂治疗:调脂治疗是指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三个指标进行调节,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脂质斑块,防止其破裂及斑块继续增大,甚至使脂质斑块消减。

7、中成药:其作用在于活血化淤、芳香温通、宣痹通阳、滋阴理气。该类药有脑心通、冠心苏合丸、活血通脉片、复方丹参片等。

治疗心脏病不能忽视“心”病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以冠心病为诊断的住院病人中,抑郁患病率在16%—18%,而轻症抑郁在慢性冠心病中患病率在20%以上。

呼吁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

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冠心病一些不恰当的认识、恐惧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冠心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透露,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等一些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女性,因有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非特异性ST-T波改变,大多在心内科就诊而被CT造影过度检查;一些现代设备发现的并无意义的情况如早搏、左室假腱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等,因医务人员未详细向患者解释,引起纠结;突发心肌梗死后,对疾病和治疗的长期效果心中没底,这三种情况都可导致焦虑或抑郁症状。

为此,胡大一在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上发出呼吁:顺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推行“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控制过度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势在必行。

“双心医学”提高诊疗水平

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病人组中,35%—4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在15%—20%。一项针对在中国大陆7市11中心的现况调查显示,684例诊断冠心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心绞痛)的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状合并率达46.6%,其中重症抑郁发生率达13.4%,焦虑症状合并率达54%共病合并率达38%。

“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血管病与心理疾患的关系,转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型模式指导下,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心血管病同时重视精神心理疾患,倡导心身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专家指出,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但是目前心内科医生普遍对心理疾患的认知度较低,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也不规范。因此心脏科的医生有必要接受心理学培训,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从而全面从根本上提高心理疾患的认知度和诊疗水平。

“心脏好也要心情好”配方

专家指出:在业界相当多的人对介入治疗顶礼膜拜,忽视了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包括介入后的并发症等问题,结合活血化瘀等相关方药的合理使用,可使相当部分患者从药物治疗中获益,当然,也需要在这方面做更科学的探讨和研究。

“中医药治疗注重机体的“和谐健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当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专家表示,中西医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会更有效地提高疗效,促进机体康复。

专家认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的心身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常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互相影响,可见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心脏好,心情也好”是治疗“双心病”的理想药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诊断疑似冠心病中,超过一半的胸痛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并未发现明显异常,此类患者往往被称为非心源性胸痛。”教授强调,非心源性胸痛可能带来患者医疗负担加重,包括频繁就诊,多次更换医生,且病情迁延不愈,而这往往会带来医源性并发症,加重患者思想负担,带来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研究发现非心源性胸痛与心理障碍关系密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来治疗可作为一种选择。

在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常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互相影响,可见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心脏好,心情也好”是治疗“双心病”的理想药物。

(责任编辑:尹浩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