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心脑血管疾病 > 正文

冬季慎防心律失常的侵袭

2014-02-12 16:30:51      家庭医生在线

人体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疾病谱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类疾病也是如此。进入冬季,机体对寒冷气候不适应,往往会使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进入高峰,甚至有些平时控制良好的心律失常,也可能突然失控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冬季需要慎防心律失常的侵袭。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统称心律失常,包括各种类型的早搏(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心房颤动、心室颤动,以及多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低下、传导阻滞),等等。心律失常的症状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毫无症状或乏力、心慌、胸闷不适,重者出现头晕、眼前发黑、昏厥、两便失禁甚至猝死。根据造成的后果,心律失常类型大体可分为良性、潜在致命性和致命性三类。不同心律失常对患者危害轻重不一,但是伴发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具有极大的危险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房颤是冬季最易加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冬季往往房颤发作频率增加,时间延长甚至由发作性加重为持续性。房颤一旦发生将使心脏排血量下降20%,快速房颤(平均心率>120次/分)往往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如果病人本来就有心衰,则快速房颤会使心衰病情迅速恶化。此外房颤时心房内容易形成松软的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造成全身动脉栓塞,造成相应器官的梗死、功能障碍。据统计房颤患者脑栓塞风险五倍于普通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说,房颤具有潜在致命性。

国外研究显示,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率在冬季出现高峰。合并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下降,心率轻度增快就可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如果心室率增快至140次/分,持续不到20分钟,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导致急性心衰。心肌梗塞病人出现严重的多种形态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往往是室颤、心脏骤停的先兆。 房性和室性早搏通常被视为良性的心律失常,在无心脏病变的人群一般不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在气温急剧变化的冬季也容易出现病情反复,若再合并生活起居不规律、劳累、烟酒刺激等因素,则出现明显的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冬季易患呼吸道病毒感染,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进而出现多种心律失常,或使原来的心律失常明显加重。

如何有效防治冬季心律失常高峰?除了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外,及时就医、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预防保健知识主要包括定期体检,及时检出心律失常;适量运动,量力而行;避免突然受到冷热的刺激,小心感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忌暴饮暴食,少喝咖啡、浓茶,戒烟禁酒;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豁达、开朗,避免情绪波动;及时就医,接受科学、规范的诊疗;用药遵从专业医师指导,忌随意增减药物。

目前,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日益成为安全、高效的微创疗法,治疗持续性房颤成功率可达70%~80%以上(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率甚至达到90%以上,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0.1%),有望使广大患者彻底摆脱房颤的“纠缠”,真正享受“无颤”的生活。此外,医学上早已为室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量身设计了埋藏式复律除颤仪(ICD),该装置埋藏于患者锁骨下方的皮下,监测患者的每一个心跳,能随时复律终止室速和室颤,成为生命的“守护神”,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专家提醒:冬季虽然是心律失常的高发季节,但如能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做好自我调节,一旦发病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科学的治疗,就一定能使各种心律失常得到良好控制,部分心律失常(如房颤)有望获得根治。

(责任编辑:徐蓓蓓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