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心脑血管疾病 > 心律失常 > 正文

老人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 护理要掌握急救知识

2015-03-18 07:23:02      家庭医生在线

心律失常是老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许多人对于心律失常不是很了解,甚至连心律失常的症状都不了解,所以,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心律失常,下面小编为大家做下介绍。

老人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

1、生理变化

老年人常有二氧化碳潴留,可以增加心肌的兴奋性,也可促进心律失常。

2、老龄变化

老龄心肌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变化使心肌的正常生理性质发生改变,产生较高的兴奋性、较慢的传导。如窦房结和结间束及周围区域的弹性和胶原纤维局灶性增厚和脂肪浸润,引起心房性心律失常,如发生于房室结和房室束,以及束支和分支,引起不同部位的传导障碍。

3、心肌疾病

由于窦房结动脉或其发源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房缺血及炎症、纤维化等,导致房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塞和心室扩大,可以导致心室过度牵张,缺氧和钾积蓄,改变动作电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肌缺血,受损心室肌与正常心肌间的电生理不均匀性,可以诱发折返而引起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肺心病时多源性房性早搏心动过速较多见。在老年性心肌淀粉样变中,心房颤动见于心房内有多量淀粉样物质沉着。老年人二尖瓣环可有退行性变及钙化,病变可涉及到传导系统,引起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

4、药物作用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在用药物治疗中比年轻人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由于老年人多窦房功能障碍,在中年人应用无顾虑的药物,可能在老年人引起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不良作用。

做好心律失常护理 呵护健康

1、劳逸结合

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轻度心律失常病人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卧床休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安静休息环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饮食有规律

心律失常如何护理,上班族工作繁忙容易导致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均。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3、急救措施

备好抢救用品,包括各种抢救药品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各种抢救器械,如除颤仪、氧气、起搏器等要处于备用状态。

4、定时测脉搏

心律失常如何护理,要注意测量各种心律失常脉搏时,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分钟。

5、保持良好的心态

消除病人焦虑、恐惧情绪,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对于进行心电监护的病人,需加强巡视,给予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有利于配合治疗。

心律失常患者的饮食原则

1、控制热量摄入

因为总热量过高时,血清胆固醇通常升高,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会促使动脉硬化,进而形成心律失常。

2、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一般年龄超过40岁的人,即使血清胆固醇不高,亦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最好代之以植物油及黄豆和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每日摄入胆固醇量应在300mg以下。

3、控制盐的摄入

如果盐食入过量,在内分泌的作用下,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压物质的敏感,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食盐过多引起体内水潴留,增加心脏负担。故限制盐的摄入可减轻心血管负担,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4、控制脂肪摄入量

尽量用植物油作为烹调用油,且不宜过多,过多的植物油亦可造成肥胖。

5、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纤维素可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还可吸附胆固醇,使胆固醇不易被肠粘膜吸收,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脏病发病率,防治心律失常。

6、增加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摄入

许多维生素、无机盐对心血管系统有益,例如:VitC的功能之一即是增加血管韧性,减少脆性,防止血管出血。钾盐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微量元素碘,对降低胆固醇有重要作用,并能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浸润沉着,还能破坏钙盐在血管壁中的沉积,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进而防止心律失常的形成。Vit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尤其是酸味水果中。钾多含于蔬菜中。碘多存在于海产的动植物中,如海鱼、海虾、海蛰、海带、紫菜等都含有丰富的碘。

(责任编辑:郑梦雪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