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护理 > 饮食禁忌 > 正文

心力衰竭的饮食要这样做 出院后怎样护理最好

2016-08-19 08:24:46      家庭医生在线

心力衰竭是一种现在很常见的心脏疾病,为此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治疗这种疾病,心里衰竭如何防治复发?我们患者在出院之后回家应该怎么去做?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宣教工作,这样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具体的内容如下阐述:

心力衰竭的饮食疗法

1、限制钠盐的摄入:

限制钠盐的摄入可以预防和减轻水肿,应根据应根据病情选用低盐、无盐饮食。低盐即烹调时食盐2克/天;食盐含钠391克,或相当于酱油10毫克。大量利尿时应适当增加实验的量以预防低钠综合征。

2、限制水的摄入: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潴留主要继发于钠的潴留。身体内潴留7克氯化纳的同时,必须潴留1升水,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故在采取低钠饮食时,可不必严格限制进水量。

3、注意钾的摄入:

钾平衡是调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临床中最常遇到的为缺钾,主要发生于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欲缺少和吸收不良等)。

缺钾可引起肠麻痹,严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有发洋地黄中毒,造成严重后果。故对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病人应鼓励其多摄食含钾量较高的食物和水果,例如香蕉、桔子、枣子、番木瓜等。

4、热能和蛋白质不宜过高:

一般说来,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必限制过严,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每天50~70克,但当心衰严重时,则宜减少蛋白质的供给,每天每公斤体重0.8克。蛋白质的特殊动力学作用可能增加心脏额外的能量要求和增加机体的代谢率,故应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已知肥胖不论对循环或呼吸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当心力衰竭发生时,由于它可引起膈肌的抬高,肺容积的减少及心脏位置的变化,因而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因素。此外,肥胖还将加重心脏本身的负担,因此宜采用低热能饮食,以使患者的净体重维持在正常或略低于正常的水平,而且,低热量饮食将减少身体的氧消耗,从而也减轻心脏的工作负荷。

5、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供给按(300克~350克)/天,因其易于消化,在胃中停留时间短,排空快,可减少心脏受胃膨胀的压迫。宜选食含淀粉及多糖类食物,避免过多蔗糖及甜点心等,以预防胀气、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6、限制脂肪: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宜按(40克~60克)/天。因脂肪产热能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过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并可能包绕心脏、压迫心肌;或腹部脂肪过多使横膈上升,压迫心脏感到闷胀不适。

7、补充维生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注意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鲜嫩蔬菜、绿叶菜汁、山楂、鲜枣、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时应口服补充维生素B和C等。维生素B1缺乏可招致脚气性心脏病,并诱发高排血量型的充血性心衰竭。叶酸缺乏可引起心脏增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出院后如何护理

1、合理休息:除午休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患者应卧床休息,当心功能好转后,应下床进行适当活动,如散步等,但要掌握活动量,当脉搏大于110次/分或感到有心慌、气急与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2、减少诱因:劳累、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对慢性心衰病人来讲,无论遇到何种感染,均应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体弱患者有感染时,体温不一定很高,可能只表现为倦怠、嗜睡、食欲不振等,应注意观察。减少劳力因素,保持排便通畅。注意预防感冒,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 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3、调整饮食:其原则为低钠(盐)、低热量、清淡而易消化,注意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足量维生素、无机盐、适量脂肪,并应戒烟戒酒,最好少食多餐,避免因饱餐而加重或诱发心衰。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刺激。禁用浓茶、咖啡或辣椒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要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控 制每天的食盐量,水分也不宜过多,心力衰竭时,病人出现水肿的原因是静脉和微血管淤血,细胞外液增加和钠盐潴留,因此,适当控制钠盐摄入极为重要。通常食物应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如牛奶、瘦肉、淡水鱼等。要戒烟戒酒。勿暴饮暴食,宜少食多餐,尤其是晚餐勿吃的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心力衰竭虽然很常见,但是我们在治疗心脏一些疾病上并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我们需要做好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宣教工作,否则患者的治疗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都 知道任何疾病在护理上都是很重要的,当然心力衰竭这种疾病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护理患者。

(责任编辑:郑梦雪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