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心脑血管知识 > 疾病百科 > 正文

年轻人房颤不需治疗? 必须了解的房颤误区

2017-08-01 10:00:46      家庭医生在线

不少房颤患者确实症状不明显,正常学习生活没有特殊不适,刘旭教授指出,虽然这些患者没有症状,其实,房颤一直在破坏心脏功能,长期下来会引起心脏泵血不足、心功能不全等症状。还有一些错误的观念,有些人认为房颤治不好,治不治都一样。另外,由于公众及患者对房颤认知不足、存在误区,导致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期,造成严重后果。其实,当发现房颤时,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年轻人发生房颤无需治疗?

不少人认为,房颤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事。临床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一直以来,房颤大军都是以老年人为主,可近年来,门诊上中青年患者在逐渐增多,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年轻人日常应警惕心脏不适、心律不齐等症状,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控,发现不适应立即通过心电图等确定是否患有房颤等相关心脏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房颤患者人数逐年递增,目前我国的房颤患者至少1000万以上。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 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 倍。但是,目前,中国人群房颤高发病率、低就诊率和诊断率并存的现象令人担忧。以下关于房颤认知及治疗的常见误区,值得警惕。

必须知道的房颤误区

1、阵发性房颤不需治疗

阵发性房颤有自行转律的可能,一些人认为阵发性房颤不需治疗,临床证据表明:阵发性房颤同样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有些人是阵发房颤,发作不频繁,但发生脑卒中风险较高。这些人也需要治疗。同样,长期未得到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有一部分将进展为持续的房颤,卒中风险更高。

2、房颤吃药就能吃好

很多人听到“手术”就害怕,认为房颤不是什么大问题,吃药就能吃好。资料显示,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1年往往不足50%,且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临床上也存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目前临床常用于转复房颤的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多非利特、依布利特等,但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3、房颤治不好,治不治都一样

房颤治疗是个棘手的问题,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的房颤也会复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无自愈倾向。但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因此医学界认为房颤患者应该早期接受治疗。房颤的诊断也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

4、房颤患者只能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内,以射频消融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全球已经发展了20 年,是很成熟安全的手术。

5、房颤就是冠心病

房颤和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有时房颤可以与冠心病并存,但多数患者的房颤其实和冠心病并无必然联系。所以不要因症状相似,简单地认为房颤就是冠心病。如果经过检查明确诊断是房颤,那就要接受正规的房颤治疗。

6、房颤只是老年人的“专利”

导致房颤的原因很多,年龄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的确不断升高。但房颤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过量饮酒及吸烟者等都可能罹患房颤。房颤是脑卒中最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是脑卒中最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血栓栓塞事件,所以脑卒中患者也要重视房颤!

7、服用抗凝药物风险高

在临床常常碰到一些房颤患者不太能接受服用如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出血并发症;二是认为反复抽血监测,并要调整饮食习惯,觉得很不方便。其实,测凝血功能是安全有效抗凝治疗的重要措施。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效果更好。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药的安全性较高,不需要监测,使用更方便。

8、房颤会中止不一定再发

房颤一旦发作将易持续,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多会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可能全部心律均为房颤,每次心电图都报告房颤,如不治疗余生将不再有正常心律,称之为永久性房颤。


(责任编辑:郑梦雪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