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热点文章 > 正文

57岁大叔植入人工心脏 新一代“人工心”在广州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2023-04-06 10:36:5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当心衰进入终末期后,单纯依赖药物和心率控制器械难以逆转病程进展。心脏移植被公认为终末期心衰较好的治疗手段,但是受限于供体数量太少、匹配困难等因素,很多病人只能在等待中死亡。

近年来,随着左心辅助装置(VAD)的发展,一个金属泵被大众称为“人工心脏”,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脏病十余年难以逆转 “人工心脏”再现曙光

来自广西的陈叔(化名)今年57岁,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十余年。随着病程发展,陈叔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差,如今只能长期卧床。

据家人回忆,陈叔在十多年前刚诊断为心脏病时,尚能勉强爬两层楼,没过几年连走几步路都会气喘吁吁。为了稳定病情,陈叔在当地医生的帮助下置入了永久起搏器,却未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这一年频繁住院治疗,且一次比一次住得久。

见此情况,家人心急如焚,可追问医生的结果都是告知她们只能等待心脏移植。在一筹莫展之际,她们找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晓慎副院长。

经过详细问诊和病情分析后,张晓慎解释,陈叔的扩张型心肌病已经处于终末期,心衰难以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传统治疗方法是等待心脏移植,然而现在还有一个更快的解决方案,那就是 “人工心脏”。

新一代“人工心脏”国内研发 重量仅186克

左心辅助装置,也就是大众所说的“人工心脏”,是一种机械泵装置。它可以替代心脏泵血的功能,依靠泵内叶轮每分钟3000转的高速旋转,将富氧血液持续输送到患者的全身。

起初,左心辅助装置是为了一些危重的心脏术后患者短时间维持生命,使心脏获得短暂休息而发明,体积硕大,难以随身携带。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心脏”经历了三代更迭,永久性左心辅助装置越来越多应用于一些无法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其效果甚至可以优于心脏移植。

“此次准备使用的新一代左心辅助装置是国内自主研发,采用磁悬浮技术,重量仅186克,和一部手机相差无几。其在血液相容性、植入侵犯性、防感染性等评价VAD关键性能指标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张晓慎介绍,人工心脏有一根泵线从腹部伸出来,连接体外的控制器持续供电。新一代“人工心脏”安置在人体的胸腔内,患者只需携带一个装着电池的小挎包,日常可以实现散步、慢跑甚至跳广场舞。


△医生团队探望陈叔


△陈叔开始在家人们的陪伴下下床活动

MDT团队保驾护航 术前术后管理皆是挑战

陈叔很快进了心脏血管外科的病房,手术前的评估和治疗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徐安定院长的支持下,张晓慎副院长联合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郭军副院长以及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心外重症监护、体外循环、麻醉科、神经内科、心理科、康复科、药学部等十多个学科组成MDT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共同决策,最终确定了手术以及手术前后的治疗方案。

“人工心脏手术的过程并不是我们医院做的最复杂的手术,但术前术后的管理尤其是术后管理将会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张晓慎指出:“此类病人虽然在手术前往往呈现出左心功能衰竭右心功能良好的假象,但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左心突然变得‘强壮’起来,致使右心负担突然增加,其右心功能不全的真相就会暴露,而这往往是非常致命的。所以术后患者的管理往往要非常精准,这就像在‘死神’面前去平衡一盏稍差即倾的天平一样,医生和护士们都需要高度警惕。”

3月1日,张晓慎团队为患者开展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经过5小时的手术,人工心脏在患者体内成功启动并运行,手术获得成功。

手术结束后,战场转移至心外重症监护室,在整个团队的紧密合作下,陈叔逐步脱离了危险,成功转至普通病房,开始在家人们的陪伴下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的生活。

“目前,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良好,病情稳定,已经可以背上自己的电池背包走来走去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和他的家人将得到进一步的培训,等他们学会娴熟更换电池和充电之后,就可以出院了。”张晓慎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左心辅助装置将是晚期心衰病人治疗的新方向,这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首例左心辅助装置置入,未来我院将持续进行VAD疗法推广,救治更多心衰患者。”

(本文图片由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通讯员:刘桦楠 张灿城)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