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川滇黔桂地区,饵块有多种别称,如:饵块粑、粑粑等。且上述各地对饵块的各种称呼交互随意使用,并无单一的严格特定倾向。这也延伸到关于饵块的来由,坊间有多种说法,其来源主要有贵州、广西、云南等,其与饵块的名称的多样性有着必然联系。食材《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了一条:“溲米面蒸之则....--详细介绍
在中国西南川滇黔桂地区,饵块有多种别称,如:饵块粑、粑粑等。且上述各地对饵块的各种称呼交互随意使用,并无单一的严格特定倾向。这也延伸到关于饵块的来由,坊间有多种说法,其来源主要有贵州、广西、云南等,其与饵块的名称的多样性有着必然联系。食材《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了一条:“溲米面蒸之则为饵”;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说“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现在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饵,当然也可以用机器,但仍是米蒸为饭后做,与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线、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饵的原料是饭米为主,若是糯米做,就称之为“糍粑”,若是糯米磨粉做,便是年糕,都有别于饵。如今江浙一带,着类似饵块的糍粑和年糕都多是农村在过年时大伙热热闹闹来做,需捏成各种花样。在城市则制成每个寸把宽五寸长左右的小条在菜市出售,但名字就叫年糕,混于糯米制品,失了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