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影像 > 影像知识 > 放射介入 > 正文
椎间盘突出
挂号科室:骨外科 同类疾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钙化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介入放射学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

2012-07-11 17:49:30    作者:李鹤平、杨建勇  家庭医生在线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它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1967年Margulis在美国放射学杂志AJR上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ity”,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逐步在国际学术界达成共识。

  介入放射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1895 年,Roentgen(伦琴)发现了“X”线。同年Haschek和Lindenthal首次在截肢手的动脉内做对比剂注入造影。

  1896年,Morton开始做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

  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的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

  1910年,Franck和Alwens在活狗及活兔的动脉内进行造影。

  1923年,血管造影始用于人类。德国的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法国的Sicard与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作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

  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溶液功地做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

  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做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Nuvoli经前后胸穿刺做胸主动脉造影。Caxtellanos,Robb及Steinberg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造影剂作心脏和大血管造影。

  1929年,Dos 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做腹主动脉造影成功,安全有效,至今仍有人在沿用。同年Forssman从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

  1930年,Bamey Brooks在手术中用肌肉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成功。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做腹主动脉造影。

  1951年,Peizce通过套管做经皮置管术。同年,Biermam用手术暴露颈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做选择性内脏动脉置管造影术,并作为化疗药物推注的途径。

  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静脉造影法,由于此法操作简便,对病人损伤小,不需结扎修补血管,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Oedman、Morino、Tillnader使用不同头端弯度的导管,应用于腹部内脏动脉的选择性插管造影术。

  1964年,Dotter经导管做肢体动脉造影时,意外地将导管插过了狭窄的动脉,使狭窄的血管得到了扩张,改善了肢体的血液循环。在这种启示下,他利用同轴导管开创了经皮血管成形技术。

  1964年,Smith首先报道使用木瓜凝乳蛋白酶(chymopapain,简称木瓜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治疗方法命名为化学髓核溶解术。

  1965年,Sano用导管法成功地栓塞了先天性动静脉畸形。

  1967年,Porstman采用经腹股沟动静脉双途径插入特制的导管进行栓塞的方法,栓塞未闭的动脉导管,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同年, Baum和Nusbaum经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消化道出血取得成功,接着又开展了血管栓塞术治疗出血。

  1968年,Newton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柱血管瘤获得满意效果。

  1969年,Dotter首先提出了血管内支架的设想,并在犬实验研究中证实了血管内支架能够嵌入血管壁,保持血管腔通畅达两年半之久。由于20世纪70年代PTA的兴起,使内支架的研究受到冷落。直到14年后,PTA显示缺陷以后,血管内支架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1969年, Sussman将胶原蛋白水解酶注入椎间盘内行化学髓核溶解术,获得成功。

  1974年,Grunzing发明了双腔带囊导管用以做腔内血管成形术,较之Dotter的同轴导管更先进。3年后他又用这种导管成功地为一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做了冠状动脉成形术。

  1975年,Hijikata首先报道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其原理与传统开窗式椎间盘切除术相仿,均为切除椎间盘组织,降低椎间盘内压,达到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受压为目的。

  1983年,Dotter 和Cragg分别报道了用镍钛合金丝制成热记忆合金内支架的实验结果,标志着内支架的系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84年,Mass报道了使用金属不锈钢圈制成的自扩式双螺旋形内支架。

  1985年, Wright和 Palmaz分别报道了用不锈钢丝制成的自扩式Z型内支架和由不锈钢丝编织成的球囊扩张式网状管形内支架,次年改进为一种超薄壁无缝钢管式内支架。

  1985年,Onik设计了经皮自动椎间盘切割器,把套针最大管径改为2.5mm,明显减轻对软组织、神经及血管损伤,门诊病人也可以接受治疗。

  1987年以后,Sigwart、Rousseau、Strecker和Robkin等相继报道了一些新的内支架。随着内支架材料、形态、投递技术的研究,其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988年,Richter等成功地实现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 TIPS)治疗严重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1991年,Parodi首次用直形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本文指导医生:
李鹤平
擅长疾病:
各种肿瘤的诊断、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擅长肺癌、乳腺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食管... [详细]
杨建勇
擅长疾病:
1.肿瘤特别是原发性肝癌、肺癌的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综合治疗; 2.门脉高压症、布加氏综合征的介... [详细]

(责任编辑:邓莹莹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