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影像 > 影像知识 > 放射诊断 > 正文

直肠类癌影像学诊断 B超敏感性更高

2012-09-27 10:14:12      家庭医生在线

  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发生于肠黏膜腺体的嗜银细胞,约占消化道类癌的17%-25%。因多从黏膜层的下部发生,早期即延伸至黏膜下,曾归属于黏膜下肿瘤,在肠镜下呈灰白色或黄色质地硬隆起型黏膜及黏膜下肿物。本病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并能分泌5-HT,从而引起“类癌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腹泻、潮红、气喘、紫绀和右心瓣膜病。

  直肠类癌检查之超声内镜

  EUS是确定直肠类癌浸润深度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对消化道管壁准确分层,显示病灶与直肠壁各层次的关系,从而判断类癌的起源、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对指导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或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文献总结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声像图特征是:(1)病灶呈低回声结节;(2)病灶内部回声均匀;(3)病灶边界清晰;(4)早期病变位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

  直肠类癌检查之B超、CT和MR

  可以提示肿瘤的大小、形状、数量、边缘、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肝脏转移等信息,对手术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应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Chiti 等研究结果显示,B超对类癌肝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92%,CT则分别为73%和93%。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扫描术(somotostatin receptor scintgraphy),与传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能检测出更多的肿瘤病灶,且敏感性达到87%。

  直肠类癌其它检查方法

  肠镜检查

  肠镜下的典型表现为黏膜下单个结节状广基隆起,质硬,推之可移动,黏膜表面光滑,界限清楚,黄色或苍白色外观,活检钳触之具有黏膜下肿瘤特征。活检的阳性率与取材技术相关,因表面有正常黏膜覆盖,应深挖或多次活检以取到黏膜下组织才能确诊。当肿块增大,黏膜表面形成溃疡时,肠镜表现不易与结、直肠癌鉴别。黏膜表面凹陷或溃疡形成,提示肿瘤转移风险高。直肠类癌常同时或异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原发恶性肿瘤,需对胃肠道和其他部位进行必要的检查。

  病理检查

  组织学上较难判断类癌的良、恶性,其镜下特征为分泌良好的内分泌肿瘤,肿瘤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呈腺管样,菊团样,条索状或实心团块状排列,胞浆较空或嗜伊红性,胞核相对均一。根据形态可分为腺样型(此型最多见)、条索型、实心团块型和混合型。

  免疫组化

  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已成为类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手段。广谱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嗜铬颗粒蛋白A(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囊泡突出素(Syn)阳性可证明类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来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联合检测CDX-2、PDX-1、NESP-55 和TTF-1,有助于判断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原发病灶,将胃肠道类癌和胰内分泌肿瘤及肺类癌相区别。研究发现,检测直肠类癌术后标本Ki-67 的阳性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88.9%)和特异性(82.4%),可作为预测直肠类癌转移潜能的可靠指标。

(责任编辑:徐惠珍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