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检查可提高炎症性肠病检出率
2013年5月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炎症性肠病(IBD)(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和监测手段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高效。该类疾病通常是通过内窥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测加以评估的,研究者发现,PET/CT检查可以发现整段肠管内通过传统影像学检测手段容易漏诊的病变。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均为慢性迁延性炎症疾病,其特点为肠道粘膜特征性病变继而导致腹泻、肠管狭窄、腹痛以及体重减轻等。在美国,克罗恩病的患病人数约为70万,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人数也高达70万。在全世界范围内,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正呈现上升趋势。
“肠道炎症动物模型的出现对于现今我们对IBD认识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对模型动物进行内窥镜检查十分复杂,并且鼠全结肠组织学检查后无法再进行后续的评估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18F-FDG PET/CT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小动物IBD病变活动性的检测效力,并通过对在克罗恩病患者中行PET/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PET/CT在上述疾病中的适用性。” 该项研究的首席作者Dominik Bettenworth博士表示。
在该项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者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作了小鼠结肠炎模型,评估了18F-FDG在其结肠多个不同节段内的摄取情况。与对照小鼠相比较,DSS小鼠结肠对18F-FDG的摄取明显增高,且在中段和末端结肠部位18F-FDG摄取量最大。在PET/CT影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试验还发现了一些肠管外病变,例如在DSS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出现了骨髓活化现象。
基于结肠炎小鼠模型试验的结果,研究者发现,在小鼠模型和克罗恩病人类患者中,肠管粘膜病变的范围与其对18F-FDG的摄取量相关性最大。研究者对25例克罗恩病患者的18F-FDG PET/CT扫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CT扫描前后的内窥镜检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期间患者未接受任何干预治疗措施。结果发现,与DSS结肠炎小鼠模型研究的结果一致,粘膜深溃疡患者中有87%出现了18F-FDG摄取增高,但在内窥镜检查中,大约有50%的患者仅有轻度的粘膜病变表现。
“在克罗恩病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查似乎可以准确地发现进展期的肠道炎症病变,同时也能够显示结肠镜检查容易漏诊的上皮下活动性病灶。因此,PET/CT可能可以作为IBD患者病情活动度评估的辅助检查工具,例如在评估病情是否完全缓解时。” Bettenworth表示。
最后,Michael Sch-fers博士补充道:“利用临床上现有的示踪剂,将该检查作为临床日常常规检查使用,在不远的将来将会使患者获益,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PET/CT的应用,拓展其临床适应证。”
来源:医脉通网
(责任编辑:黄达醒 )
专家答疑
种植牙骨粉多少钱一克
2024-10-25金属烤瓷牙多少钱一颗
2024-10-25马里兰桥修复义齿图解
2024-10-25种牙什么情况下需要加骨粉
2024-10-25全口种植牙齿一般需要多少钱
2024-10-25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断是否阳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话还能吃红豆吗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