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影像 > 影像知识 > 放射诊断 > CT > 正文

CT灌注扫描意义有哪些?应如何运用?

2014-10-11 09:04:46      家庭医生在线

CT灌注扫描与CT动态增强扫描虽然都是在造影剂增强后进行不同时相的扫描,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主要反映造影剂在病灶内的浓集和消退的过程,它对时间分辨率要求不高。CT灌注扫描反映了造影剂从进人组织或病灶的瞬间开始一直到大部分离开组织或病灶为止。它反映的是组织或病灶内造影剂的灌注规律,也即在这些组织或病灶内的血流微循环规律。下面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意义有哪些吧。

CT灌注扫描对时间分辨率要求很高,每次扫描之间的间隔不能大于0.5~1秒。造影剂的注射速度也要比CT动态增强扫描快,以保证造影剂在短时间内集团通过需检查的靶器官,避免后处理时的分析错误。CT灌注扫描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病变组织的循环规律,更加精确地计算组织的灌注量和描绘灌注曲线。对鉴别良恶性肿瘤和了解脑缺血病灶的血供情况都有很大的帮助。

CT灌注成像的原理

CT灌注成像是从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1层或多层)进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1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该曲线利用数学模型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表面通透性图(PS)等参数,通过伪彩处理得到组织灌注功能图,用来表现并评价组织器官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6]。

CBV指感兴趣区(ROI)内单位体积脑组织的血管床容积(包括毛细血管和大血管在内),单位为ml/100g。CBF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脑组织血管结构(包括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静脉窦)的血流量,单位为ml/(100g·min)。MTT指血液流经血管结构,如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窦时,通过的血管路径不同,时间也不同,所以用平均通过时间表示,反映对比剂通过感兴趣区毛细血管的平均时间,单位为s。TTP指对比剂首次到达扫描层面内的大动脉至对比剂在脑组织中达到团注峰值的时间间隔,正常值一般为几秒,单位为s。PS指由于血脑屏障开放或肿瘤原因导致对比剂单向从血管内渗透到组织间隙的速度,主要用于肿瘤评价,单位为ml/(100g·min)。

学者们先后用不同数学模型进行CT灌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非去卷积和去卷积模型,去卷积模型这种方法不需对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做人为假设,可使用较低的注射速率,还可计算分布容积和平均通过时间,计算的偏差小,获得的值比较真实。但其引入的参数多,计算复杂,且对噪声相当敏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噪声抑制技术的提高及专用计算软件的开发,去卷积模型的应用将日趋广泛。

灌注成像方法

先行常规CT平扫,之后立即进行CT灌注扫描。取感兴趣层面(大多为单层)为扫描层面,一般为基底节层面,包括丘脑、基底节、内囊和大脑前、中、后动脉。患者平卧,左臂举起平行于头部,通过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剂量40~60ml,注射速度4~20ml/s。以肘动脉为参照,当注射对比剂后CT值上升到预置值时开始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并获得40幅以上图像,将这些图像输入计算机,使用Perfusion CT软件做数据处理。通过动态分析模块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各灌注参数值。最后,根据色阶分别形成脑血流图、脑血容量图、平均通过时间图、峰值时间图,并对这些图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

CBF和CBV的绝对值范围变化很大,取决于成像方法、计算模型和评价的技术等多种因素,CBF和CBV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健康个体间差异可高达20%以上,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因此,Koenig等[7]认为,精确计算绝对值不可行,用绝对阈值决定治疗方案不可取。实际计算中多采取对侧半球的镜像ROI作参考,计算患侧与对侧灌注参数的相对值(如rCBF,Rcbv),以满足临床及时获得缺血组织血流状况的需要。这种对灌注参数的相对值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已为研究人员所认可。

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3.1脑梗死

由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而且溶栓治疗的发展、时间窗的限制使早期诊断成为迫切需要。脑缺血后,首先出现功能异常,随后才出现形态学改变。作为功能成像手段的,灌注CT可以早期显示脑缺血灶。有学者报道灌注CT最早可在症状出现30min后显示病变,异常灌注区表现为CBF下降;CBV正常或轻度增高,严重时下降;MTT基本正常或延长;TTP延长[10]。普通CT则要到24h后才显示病灶。脑缺血早期阶段,CT灌注发现梗死和脑血流动力异常的敏感度约90%,明显超过普通CT。有多项研究[7,10~14]表明,CT脑灌注成像可通过CBF、CBV、MTT、TTP等指标分析了解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组织灌流情况,从而发现急性血管闭塞和灌注缺乏,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确定。但每个参数在显示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方面仍有差异,而且缺乏严格的诊断性试验来确定各参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每个参数的重要性仍有一定争议。

3.2缺血半暗带的研

究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是梗死周边的组织具有可生存能力的低灌注区,它位于正常区与严重缺血区之间及边缘带,是功能性电活动可恢复区,其结局一是恢复正常,一是发展成梗死或自发凋亡,但这种恢复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3~4h后,缺血半暗带将发展成为不可逆的梗死灶,尽可能地保存、挽救缺血半暗带内有活力的组织是近年来的治疗重点。所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成像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特征性判定可恢复性脑组织区域及梗死灶范围的成像方法,以利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选择溶栓的时机),目前的多数研究证实了半暗带的存在[7,15,16],但对半暗带范围及大小的影像学判定缺乏简便、科学的方法,对区别梗死和半暗带的最佳指标亦无统一标准,难以明确指导临床治疗。有学者认为半暗带脑血液灌注正常或轻度减低而血流通过时间延迟[17],但并未获得其他研究者的认同。

CT灌注成像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CT灌注扫描与CT常规增强扫描虽然都是在注入对比剂后进行不同时相的扫描,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CT常规增强扫描主要反映对比剂在病灶内的浓聚和消退的过程,它对时间分辨率的要求相对不高。CT灌注扫描精细地反映了对比剂从进入组织或病灶的瞬间开始一直到大部分离开组织或病灶为止。它反映的是组织或病灶内造影剂的灌注规律,也即在这些组织或病灶内的血液微循环规律。因此,CT灌注扫描对时间分辨率要求很高,每次扫描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大于0.5-1.0秒,一般CT设备难以完成这一检查,而我院128层螺旋CT是进行该项检查的最好选择。

CT灌注扫描检查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规律,更加精确地计算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和描绘灌注曲线。因此,这一检查主要适用于:

1、 全身各部位良恶性肿瘤地鉴别:一般而言,恶性肿瘤血液灌注量大,而良性肿瘤灌注量较低。

2、 指导临床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准确治疗:肿瘤的抗血管形成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新理念、新方法,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精细地判断肿瘤组织局部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对于指导肿瘤的抗血管形成治疗及疗效评价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3、 早期、精确判断脑内缺血灶的病变范围及分布情况:早期、准确知晓脑缺血病灶局部灌注情况,对于及早挽救尚未梗死脑组织暨指导临床溶栓治疗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4、 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血流灌注量的评价与测定。

FDA调查脑部CT灌注扫描辐射过量问题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与地方健康当局合作,调查了脑部CT灌注扫描辐射过量问题,找到了50位CT灌注扫描时过量暴露于达到八倍于预计剂量的病人。这些病人中的一部分报告了扫描后头发减少或皮肤变红。高剂量的放射线能引起白内障,增加患一些种类癌症的风险。因此,FDA要求放射技术员在一项检查前应检查CT扫描对象的显示板确保将要释放的放射量对于该病人处于合适的水平。

FDA对影像机构、放射学家和放射技术员提供了临时性建议,以帮助预防额外的过量暴露。这些建议包括:1、机构评估进行CT灌注扫描的病人是否接受了过量放射线。2、机构审核他们所有CT灌注研究的放射线剂量方案,以确保每一项检查都计划了正确的剂量。3、机构实施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剂量控制方案得以遵循并给予计划的放射线剂量。

(责任编辑:詹远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