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影像 > 影像知识 > 放射介入 > 正文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日渐成熟 肿瘤患者迎来福音

2017-04-29 08:41:51      家庭医生在线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已得到极大提高,在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出现了许多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推动了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其中介入性诊疗技术现已成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也越来越成熟,减轻了患者治疗中的痛苦。

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分类

(一)血管性介入治疗是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及血管堵塞性物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肿瘤动脉化疗术、栓塞术和化疗栓塞术。恶性肿瘤化疗的疗效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大部分化疗药物浓度越高,药物与癌细胞接触时间越长,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就越大,疗效越好,介入治疗为恶性肿瘤的动脉序贯化疗提供了主要方法。

1、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是将一根很细的特制导管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插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如肝癌的介入治疗,医生们可以把几种最有效的抗癌药搭配在一起,采用介入法从腹主动脉里做造影找到肝癌的滋养动脉后,再通过细导管,把抗癌药直接灌入肿瘤组织,肿瘤很快就会坏死,就像我们用高浓度农药除草,那么小草就必然会枯死一样,这种治疗方法就叫肝癌的"动脉灌注介入疗法"。应用这种方法,抗癌药通过导管在几秒钟后就会进入肿瘤,并且用药量仅为静脉全身给药量的1/2~1/5。从而可有效地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2、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是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即采用血管栓塞剂,如明胶海绵、不锈钢圈、自体血凝块等暂时或永久地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瘤体体积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和减少术中出血。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合用动脉灌注疗法,起到较好的姑息治疗效果,可缓解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3、化疗栓塞术:近十多年来,许多学者在新的药物剂型,即药物载体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导管技术找到肿瘤的供养动脉,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直接注入肿瘤动脉,既栓塞肿瘤组织末梢分支,阻断血供,同时药物停留于肿瘤区可缓慢释放起到局部化疗作用,称之为化疗栓塞术。这种疗法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将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对全身毒副作用小,使绝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肿瘤失去血供「饿死」。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宜手术的肝、肺、胃、肾、盆腔、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象设备如X射线、CT、B超、MRI的导引下,利用各种器械,通过血管以外的途径,如经人体生理腔道的自然开口或直接经皮穿刺脏器,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经皮非血管介入技术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肿瘤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技术、管腔扩张和内支架成形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术等。活检术主要应用于全身各部位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其它技术主要应用与胆道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梗阻的治疗及实体瘤的治疗。

介入治疗术前的护理

1、向医生详细叙述病情,进行体检。

2、详细询问手术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配合医生练习在床上排大、小便。

4、按照医嘱做碘过敏试验及有关药敏试验。

5、术前1天洗澡,做好皮肤准备。

6、术前如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月经来潮、备皮部位感染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可暂停手术。

7、术前3小时应禁食。

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

1、术后每30到6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各一次,连续3小时。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3天应监测体温,每天4次,体温在38.5度以上者应及时降温。

3、术后应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下肢应禁止活动6小时,严禁弯曲。

4、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观察出血点是否有渗血及血肿,24小时后无特殊情况出现可解除加压包扎。

5、严密观察术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的变化,严防血栓形成。

6、根据手术用药情况,观察肾功能变化,遵医嘱多喝水。

7、疼痛不能忍受时,告之医生,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责任编辑:邓莹莹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