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1993年,哈尔滨市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时至今日,已陆续有300余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走过谈“艾”色变的时代,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将更多的关爱投向“艾滋人”这个不一样的群体。在12月1日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记者来到哈尔滨市一个被称作是“艾滋病感染者关爱之家”的地方,与这里的“艾滋人”零距离接触,听他们讲述“家”里的故事,感受他们不一样的生命光辉。
关爱让病人不再孤单
“心连心”越来越火,但陈华的身体却明显吃不消了。他几次想过不干,但一听到“家”里成员亲切地喊自己“大哥”,他就什么也不想了。陈华说,自己的离开会影响这个“家”,他不想看到更多人走自己的老路。
在陈华的带领下,“家”里涌现出很多像陈华一样热心助人的成员,他们不仅摆脱了病魔带来的阴影,还经常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一些成员生病了,家人不在身边,大家就轮流陪护,无论深夜还是年节。现在“心连心”还开展了药物依从性教育、自我管理等多种技巧培训,并进行病友或与医生的联谊,几乎每月都有一两次集体培训和联谊,“心连心”成了感染者和病人不可缺少的心灵驿站。
在大厅墙上的“心情随意站”贴着每位来访者写下的祝福,每一句祝福都朴实真切。“这里的留言对我们来说比任何语言都重要。”陈华说,“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本身是不幸的,我们很痛苦也很无奈,任何歧视、冷遇、白眼都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和病情。社会多一些理解、接纳和关爱,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生的力量。”
创办者也曾是绝望病人
走进“心连心”感染者关爱之家,记者环顾四周,看到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间里,陈设和普通办公场所一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真诚和期待。一手创办“心连心”的陈华,第一个向记者讲起自己和这个家的故事。
“HIV-1抗体确认阳性”———4年前拿到这份检查报告时,陈华似乎瞬间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回家路上,他拼命蹬车,恨不得让一场车祸结束自己的生命。陈华说,前两年,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还很少,甚至将其看作是一个瘟疫。他一直不敢将病情告诉家人,怕原本幸福的家庭消失,怕看到别人的眼光。直到2005年突然发病时,陈华才向家人说出真相,出乎意料的是,家人非但没有嫌弃他,还倾其所有挽救他的生命。60岁的老哥哥跪倒在医生面前失声痛哭:“我们不会抛弃他,不管花多少钱,也要给他治!”整整8个月,陈华的妻儿和兄弟姐妹不分昼夜、衣不解带地照顾着他,亲人的爱一次次把陈华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不久后,市疾控中心及时为陈华发放了免费抗病毒药物,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心连心”搭建“生命方舟”
说到这里,几名艾滋病感染者都红了眼圈,他们说,谁不想得到亲友的支持,但几乎每个人都怕别人不能接受,没有“心连心”时,大家都像是没家的孩子。
身体恢复后,陈华一度苦闷到不能自拔,对未来脑中一片空白。2007年,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刘婷找到他,给他提供了北京等其他城市感染者的民间组织参与病友关爱和帮助的相关信息,并动员他成立感染者关爱之家,为像他一样的病友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陈华豁然开朗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008年1月1日,“心连心”感染者关爱之家正式成立,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和市疾控中心为“心连心”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心连心”从创办起就明确了宗旨,就是关爱HIV人群,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自立、自强,减少社会歧视,推动感染者相关政策落实,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性病HIV防治工作。
只要在“心连心”这个家里,所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都可以卸下负担,倾吐心中不快,“心连心”为他们提供了预防、治疗、情感、关怀等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还帮着解除了很多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困扰。“心连心”声名开始远播,从最初的17名成员,扩增到现在的60余人,甚至连吉林省的感染者也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