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大众卫生报
就像失常的心理会成为致癌的前提一样,健康充实的心理则同样是战胜癌症的重要条件。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决心战胜癌症的人,能够存活和延长生命的机会要多得多。不过,有很多癌症病人一旦获悉自己身患绝症,便不思饮食,悲观失望。当然,在危及生命的癌症面前,建立足够的信心和保持异常的冷静是一种很难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克服、纠正、消解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劣性情结或情绪,关键是需要病人如何适当地进行心理调节,配合治疗,充分发挥机体的免疫功能。早期,人们采取了回避方法,隐瞒、虚报病情,尽可能让当事人不知晓,美其名曰:保密性(保护性)医疗。然而,多数情况下,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面对残酷且几乎无休止的化放疗,大多数人很快就明白了一切。于是乎,我们强调,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当事人)适当的部分。这较之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或一味地硬是隐瞒,是一种进步。但这并不能解决肿瘤患者真正的心理情结。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肿瘤临床医师在临床上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患者一些善意的劝说,但却苍白无力。显然,空洞的疏导,尤如说教,对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无法起到振聋发聩之功。此外,我们的各种疏导形式,都有精心安排的痕迹。患者一进入这一独特情境,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作为受教育者正在被安排接受教育。本能的认知和防卫机制,包括信息滤过机制潜意识中就启动了。他们认为这些只是安慰性的劝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医师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痛苦经历,又加上角色上的特殊性(病患的拯救者或治疗者),在病人的意识里,他往往站在对立面,因此他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
有一次,一位患者的话,深深触动了我。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位中年乳腺癌患者,情绪太低落了。每次复诊,我都苦口婆心地劝她,又给她举了很多例证,又给她看了不少资料。最后,有一次,她告诉我,“何教授,我不是不相信您,您说的话,我全信,但又有什么用呢?您是医师,您没生病;您在岸上,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我一回到家,我想到自己的病,我没法摆脱”,除非您让我看到活生生康复了的实例,让我浮起这些阴影时就可以和她们电话聊聊……是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落难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不是其他,而是曾经有过与他们同样经历,却已走出了苦海的人的指点和帮助。那时,我已有不少患者群了,有的康复了多年,为什么不可借助他们,以一种特定形式,让他们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呢?心理学不是有集体治疗模式吗?
很快,我便付诸实施。所有求治者,围着大圆桌排排坐,我挨次问诊,解答疏方、指导,圆桌中谁都可以提问,相互间也可窃窃私语、相互交流。这一形式还真管用。因为我的患者中,80—90%是老患者,其中50—60%是康复了3—5年的,活得挺不错的。还没等到看病,新患者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老患者的心理指导。“您这病不用担心,我来的时候比您更糟,比您更灰心”,“一段时间治疗下来,您看,我不是恢复得很好吗?”“我已经5年了”“我已经8年了”……而且,10多年的“圆桌”,我们病人中相互间还交上了许多对好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倾诉、相互支持。圆桌,成了一个特殊的学校。有不少患友这样和我说,两三周来坐一坐,相互聊一聊,改改方,回去心情就好多了,至少能心理坦荡10多天”。
圆桌诊疗,除了中医学诊疗法外,其实还融汇了现代心身医学的许多有效疗法在内。至少,她比较好地贯彻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之模式。实施了心理治疗的倾听、支持、保证三原则;融合了集体治疗、心理疏导、示范疗法、情境疗法、认知疗法、交友疗法等的精髓。因此,现已成为我们与患者携手应对癌症的重要法宝之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何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