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孔抒帆
肠癌专家指出:中国人肠癌发病较西方人早12-18年,美国提出五十岁不管有否症状均应做第一次肠镜,而中国则是四十岁。
在大肠癌发病率年年攀升,成为第三大恶性肿瘤之际,笔者采访了我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导师万德森,以及蔡三军、徐瑞华、周玉仁等专家。他们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助长大肠癌发病率,早期诊断率仅为20%。而早诊早治,九成早期大肠癌患者可治愈。
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由于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凑效,美国大肠癌发病率现处于下降阶段,且多是早期:2006年全年发病14万例,死亡5万多例;而中国则处于上升阶段,而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2005年发病17万例,死亡9.9万例,其中中国香港每年新增病例3000宗,死亡病例近1500例。说明中国病例发现时多是晚期,而美国则早期的较多,早期发现的治愈率是很高的。在我国上海大肠癌的发病率最高,是所有肿瘤的第二位,近年年增长率4.2%,这与其生活方式西化有关,肉类的消费增加很快。
肠癌高发寻因
为何现代人患大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此,万德森指出,有以下原因造成大肠癌发病率升高:
不良生活方式——多肉少菜少水果少运动(据移民流行病学调查,原中国、日本裔肠癌低发,但移民美国后,因生活方式改变,变为高发);
癌前病变——肠腺瘤、溃疡结肠炎;
遗传——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族中有此病史或本人有超过100颗肠息肉的属家族性遗传,此类病人多较年轻,该项院发现的最多息肉者有3000多颗。还有一种HPNCC(即遗传性的非息肉克隆癌),这类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10%-15%,有三大特点:家族有三个或以上大肠癌患者,其中有一个是一等亲,50岁前发病。普通人得大肠癌的概率是4%-5%,而此类病人生大肠癌的概率比平常人高出二十多倍,达到80%,而息肉演变成肿瘤过程短至两年。这类遗传病为显性遗传,患者中50%是遗传的(医生发现此类病人一般都会“查三代”,即上代及子代,还有病人本身,其显性遗传是不分男女的)……
但因怕痛等原因,做肠镜的依从性较差,美国有约25%应做而拒绝者,中国更甚。
肠癌误诊率因何较高
据悉大肠癌在中国有相当的误诊率,尤其在基层医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万德森认为:医生对大肠癌没有足够的重视,医生及患者都不愿行直肠肛门指检,而令病情延误,有句话说是:“举指之劳,胜造七级浮屠”。说明其实最基础、最简单的检查方法——直肠肛门指检可以救不少病人,而且也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患者及部分非专科医生对大肠癌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警觉性,常常把便血、大便改变等症状归咎于痔疮、肠炎、蛔虫症或胃病等,令病情延误。
如何预防肠癌
在我国,早期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超过80%的患者确诊大肠癌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事实上,大肠癌如能在早期发现、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晚期患者中,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因此,早防早治意义重大。近日在穗召开的由卫生部和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上海罗氏协办的“对话希望-聚焦中国大肠癌防治”专题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防治大肠癌的忠告。
大肠癌最主要的预防方法就是重视检查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万德森等专家提出。
美国医学界提出五十岁的普通人应该做第一次肠镜。而中国人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早12-18年,故应提倡40岁后做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没有发现息肉可以5-10年后再检查,如发现息肉要及时切除并追踪检查。还要在生活上注意:避免长期进食高脂高热量食物,多进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大蒜、茶叶等天然抑癌食品,适当补充维生素A、B12、C、D、E和叶酸……
肠癌五大症状
大肠癌的症状有以下5个常见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出现便秘,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便血:大便带血,一般为鲜红色或果酱色,是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
3、肠梗阻:一般伴发腹痛,是因为肿瘤生长很大,堵塞肠管导致的;
4、腹部肿块:常见于右半结肠,即升结肠;
5、全身衰弱,贫血,消瘦,乏力,发热,甚至出现恶病质(多见于晚期)。
在中国3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血便、黏液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就必须去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