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病原学
里兹托(Rizzet to)等医学专家,于1977年用免疫荧光方法在意大利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细胞核中,检出一种新的抗原,其分布似乙肝核心抗原,但又很少与乙肝核心抗原同存。在那时,已知乙肝病毒有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故而认为新发现的抗原是乙肝病毒的第四种抗原,就按希腊字母的顺序将其命名S抗原,其抗体为S抗体。经过进一步研究,方知S抗原并非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因此,1984年里兹托提议将S因子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简称丁肝病毒),它的抗原和抗体分别称为丁肝病毒抗原和丁肝病毒抗体,与其相关的肝炎称为丁型病毒性肝炎。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RNA病毒,必须在有HBV感染存在时才能感染宿主。乙型肝炎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常使病情加重或慢性化,甚至发展为暴发性肝炎。
丁肝病毒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在丁肝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对肝细胞具有直接的致病性。其根据是:
(1)丁肝的病理检查发现,肝细胞呈退行性变,出现嗜酸性颗粒,无炎细胞浸润。
(2)丁肝的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血清及肝内丁肝抗原滴度增高或检出率成正比。
(3)肝内丁肝抗原阳性的患者以及动物所发生的肝细胞损伤对免疫抑制剂无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改变对丁肝的发病可能无明显影响。
(4)几乎所有慢性丁肝病毒感染者都有慢性肝病的倾向。
报告主题 |
报告人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相关概念及更新 |
魏 来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机制 |
张欣欣 |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现状及耐药管理 |
任 红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诊监测 |
缪晓辉 |
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耐药的救援治疗 |
侯金林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建议 |
成 军 |
抗击HBV耐药:HIV治疗和耐药的启示 |
唐小平 |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进展 |
闻玉梅 |
乙型肝炎防治进展 |
庄? 辉 |
肝癌的外科治疗 |
郑树森 |
肝衰竭诊疗进展 |
李兰娟 |
肝脏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启示 |
翁心华 |
2008年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临床进展回顾 |
贾继东 |
脂肪性肝病(FLD)的新认识 |
曾民德 |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
王宇明 |
乙型肝炎重症化监测综合评估体系的探讨和防治研究进展 |
宁 琴 |
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李 冰 |
Denver管腹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围手术期处理 |
李津波 |
ESR1 IVS1-401位点rSNP的鉴定及其在慢性HBV相关肝病中的意义 |
晏泽辉 |
Foxp3 siRNA特异性抑制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体外 |
张恒辉 |
广东省普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
周永健 |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价注意点 |
陈成伟 |
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进展 |
王贵强 |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策略 |
窦晓光 |
HIV/HCV共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
李太生 |
乙型肝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免疫治疗的进展 |
王福生 |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加急乙型肝炎肝衰竭前瞻性临床研究 |
胡瑾华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测HBs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 |
朱月永 |
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移植治疗CBDL-肝衰竭大鼠的研究 |
潘小平 |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评价 |
金 晖 |
临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
范 可 |
慢性肝炎与固有免疫 |
白雪帆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低水平发生机制的研究 |
郭红英 |
派罗欣较阿德福韦可更明显降低HBeAg阳性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水平:一项来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 |
孙 剑 |
4城市成年人群甲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流行率调查 |
成元元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
叶胜龙 |
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
高志良 |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
牛俊奇 |
王宝恩肝炎基金会介绍 |
|
替比夫定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3年疗效和安全性 |
任 红 |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 |
饶慧瑛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
王倩怡 |
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更新与解读 |
|